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重拾传统节日之“魂”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各地开展的绿色祭扫、缅怀先烈、重温英雄事迹等活动分外亮眼,给人带来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结合的清新感受。

近年来,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过节方式仍带有迷信、落后色彩,并伴随着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让“节味”淡了,甚至“变了味儿”。不少专家呼吁,传统节日不是一具空壳,要深入发掘其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增强节日感染力。

1 警惕传统节日被“物化”

“清明节等于迷信活动,中秋节等于高档月饼,春节等于收发‘红包’……”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偏激,大多数人无法苟同。不过仔细想想,可能又会觉得,这和我们当前过节时的一些现象确实挂得上钩。

比如,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节日期间的饮食更加丰富、娱乐消费方式更加多样,但同时一些讲究排场、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也开始暗中滋生。曾有机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用于祭礼焚烧的纸张达千吨以上,“白色浪费”高达上百亿元。而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中“舌尖上的浪费”更是数量惊人。

此外,一些不文明的陋习怪象扭曲了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比如,春节时祝福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压岁钱”变成了“千元红包”,甚至成为一些人变相行贿受贿的方式;清明节追忆先人、祭奠逝者的扫墓活动成了代人扫墓、职业哭丧者们赚钱的途径,孝心与哀思成了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而一些地区在节日期间聚众酗酒、打牌赌博、大吃大喝等现象,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碍于社会的文明和谐。

近年来,“粽子节”、“烧纸节”、“购物节”等网络上对于传统节日的另类称谓层出不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节日中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一些过节方式商业化、物质化、庸俗化的问题。

社会中节日风气偏离正轨,也为个别党员干部违法乱纪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一些传统节日成为“四风”与腐败问题的高发期。有的党员干部打着传统风俗、庆祝节日等幌子,或借各种聚会搞“小圈子”,或以“福利”的名义公款吃喝玩乐、高档消费,或以人情往来为掩饰进行权权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玩起“节日经济学”。

各类“节日病”频发,让节日成为各级纪检机关紧盯的重要节点。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纪委曾对媒体表示,就广州市纪委查办的违规违纪案件看,领导干部行贿受贿的时间80%集中在传统节日期间。

2 彰显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写照。不少专家用“魂”来指传统节日中的精神内涵。同时指出,只有强化和彰显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才能重拾“节日之魂”;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节日的意义,才能有助于人们摒弃节日陋习。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是《历书》中对于清明节的记载。清明节是踏青郊游、迎接春天的日子,也是祭祖拜宗、追思先贤、致敬生命的日子。“慎终追远”,既教导人们崇敬先辈的品德才干,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也鼓舞人们传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万物生发的时节砥砺奋进。

曾有评论文章指出,传统节日是对于民族精神和道德之根的念念不忘,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资源。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传统节日中最为亮眼的精神内核。清明、端午等节日的由来中,都包含了一些爱国思贤的故事。

此外,许多传统节日都含有家庭元素,反映了我们对于精神传承的重视。中秋节是家庭团圆和亲人交流的时刻,也是建设家风的好时机;清明节是祭扫逝者之时,也是一个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先人教诲、是否有愧祖先的机会。

一些传统节日还与历史名人有关,比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端午节纪念屈原。我们在庆祝这些节日时,也应更多地发掘这些名人身上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表示:“传统的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潮。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绝不只是吃喝和送礼。”他举例说,春节是迎接新一年来临的时候,人们会把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人间团圆、和谐与幸福等渴求放在年里,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节日的本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生活”。

3 发挥节日的文化引领功效

今年清明节前,福建省厦门市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清明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工作的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清明缅怀先辈为契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家庭美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以公济私’,以自身清正为家人树立标杆,培育传承弘扬廉洁家风,以良好家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促进政风社风转变。”将节日变为提升党员干部道德水平、转变作风的重要时机,不仅有助于预防“节日腐败”,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功效,应成为引领社会风清气正的“风向标”。不少党员干部表示,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让传统节日回归文化本源,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让传统节日成为健康、文明、廉洁、清正的节日。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不仅大力弘扬传统节日中的精神内涵,也结合节日特点赋予其许多新的意义。比如,清明节的特点是“气清景明”,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政治生态的要求。不少地区抓住这一契机,将清明节的意义深化,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为官、干净做人的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文化研究会会长助理匡野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曾表示,从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再到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等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近年来,国家希望能从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方面入手,强调和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而“发展文化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内涵”。

对此,专家建议,各地应尊重传统、加强创新,通过各种活动,将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要素发扬光大,融于人们生活当中。在节日活动中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立既有传统内涵又有当代精神的节日文化体系。(本报记者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