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审视“腐败亚文化”之二 腐败亚文化,毒害心灵与风气


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腐败亚文化乃主流文化变异

比如,儒家崇尚礼制,讲究礼尚往来。而旧式官场却将“礼”异化为敬畏或孝敬权势

在社会科学家看来,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一般来说,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各种方式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特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它能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常规性模式固化起来,往往以价值取向的方式影响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以后,古代社会主流文化深深地打上儒家的印记。儒家核心价值观体现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依此“八维”塑造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着眼于文化人格的塑造。儒家还倡导“三纲五常”,并将其作为做人处世的伦理法则。如若忠实践行上述核心价值观,无疑能塑造出儒家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使人心中充满浩然正气,乃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主流文化也会产生变异或异化,从中衍生出与之相似却又似是而非的亚文化。在旧式官场,权势与利益的超强引力,往往会扭曲主流文化,进而形成腐败亚文化。比如,儒家崇尚礼制,讲究礼尚往来。“礼者,理也。”“礼主于敬。”古代圣贤所倡导的礼,本意是敬畏天理或真理。而旧式官场却将“礼”异化为敬畏或孝敬权势。秦汉以来,官场就一直流行“礼”上往来,清代送礼的名目更令人目不暇接,“别敬、冰敬、炭敬、门敬、文敬、年敬、节敬、喜敬、妆敬”等等,这个敬那个敬,说白了,就是假借“送礼”的名义而行贿赂之实。

“亲亲、尊尊”,原意是指亲近应亲近之人、尊重应尊重之人,以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但在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里,“亲亲”却演变为狭隘的人情文化,即注重血缘亲疏、关系远近,讲究人情世故,忽视是非善恶,甚至徇情枉法。“尊尊”则演变为官本位意识与特权思想,君尊臣卑,官尊民卑,官大一级压死人,同级官僚主职独尊。时至今日,从已查处的腐败案件不难发现,一些一把手极易自我膨胀,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不接受监督或不敢监督,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因此难免出现权力腐败。

正是貌似主流文化的种种亚文化衍生与蔓延,使得社会环境日益恶化。一些旧式官僚虽然饱读圣贤书,备受儒家文化熏陶,但并没有成为品德高尚的真君子,进入仕途并非为了经世济民、兼善天下,而是贪图富贵荣华、封妻荫子,“千里为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俗语,就是旧式官场和官僚的真实写照。

腐败亚文化之危害极其巨大

腐败亚文化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易使成文的法规与规则受到消解与毁坏,让人偏好“变通”,依照潜规则行事

从发生学或形成机理上看,产生腐败需具备三个要素:腐败动机、腐败机会、公共权力,三者缺一不可。公共权力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社会都离不开公共权力。腐败亚文化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它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媒介,既诱使有权者产生腐败的动机,也诱使他们创造腐败的机会,更助长他们滥用公共权力。

腐败亚文化虽然摆不上桌面,不能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却能渗透到集体无意识,逐渐演化为风俗习惯或潜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腐败亚文化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易使成文的法规与规则受到消解与毁坏,让人偏好“变通”,依照潜规则行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加强法制建设,社会各领域的法规都趋于完备。然而,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诸多领域出现腐败。我们出台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法规,却难以阻止假冒伪劣产品、有毒食品;我们出台招投标、技术监督等方面法规,却难以杜绝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我们推行政府采购与公开招标,却不能完全使公家采购价廉物美;我们出台与民族生存攸关的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完全让自然环境免遭污染。为什么好的法规无法发挥应有效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腐败亚文化侵蚀了法纪,把本应公开依法办理的事情,转变为暗箱操作与幕后交易,从而有了腐败机会。

腐败亚文化也会危害到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官员的升迁本应取决于个人实绩、组织选拔与群众公认,但在腐败亚文化的驱动下,一些人热衷于跑官要官,以致逢年过节或关键时刻争相送礼。日常生活中,依法依规办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由于腐败亚文化污染,致使有些事情通过正规途径难以办成,只有诉诸金钱和关系网才能搞定,所以民间有言,“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生老病死,升学就业,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如此等等,总会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到送礼的问题。送与不送,送出多少,都会叫人揪心;别人不收,担心事办不成;礼送到了,心里才放心。

更为可怕的是,腐败亚文化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毒化人的心灵。心灵一旦被毒化,容易使人随波逐流地融入污泥浊水,不能明辨是非,把陈规陋习和潜规则视为合理的存在,把卑劣伎俩和不正当手段看作有本事,同时扭曲价值观,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痴迷升官发财,贪图物质享受。“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

与此同时,由于腐败亚文化大行其道,人们虽然对腐败现象表示痛恨,可一旦有了机会,也许自己也会随波逐流甚至出现腐败行为。所以说,腐败亚文化是“病毒”,可以使人交叉感染,乃至危害社会肌体健康。

腐败亚文化之病毒务必清除

根治腐败亚文化,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必须全面建设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腐败亚文化之所以沉渣泛起并滋生蔓延,无疑与党员干部密切关联。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德行引领社会风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诗经》有言:“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贪腐的官员更是败坏社会风气。有些贪官自身热衷于收受贿赂,如若遇到孩子上学、亲人看病、朋友找工作、熟人办事等情况,往往把动用关系或送礼作为首要选项,带头不走正门而走后门,于是社会上就有更多人跟进,不正之风因而盛行,并固化为“腐败亚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根治腐败亚文化,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必须严明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让讲规矩守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伦理与道德操守,坚持依照法律与规则办事,自觉抵制腐败亚文化。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纪律角度考量,决不能触犯纪律红线,决不能以陈规陋习或潜规则超越纪律。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面对任何事情,必须从法律角度考量,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通过合法程序、合法方式解决问题。当法律规范与个人意愿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恪守法规的要求,自觉弱化、转换、调整或放弃某些个人需求或偏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意愿,不能走腐败亚文化路径而绕过法规。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公开有序运行,防止腐败亚文化乘虚而入;要建立严密的“防火墙”,不让腐败亚文化侵入社会政治生活,坚决打击腐败亚文化所诱发的腐败行为,及时清理腐败分子;做到令行禁止,决不姑息迁就,对任何形式的腐败严惩不贷,让腐败亚文化的信奉者望而却步,使之自觉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主流文化。

根治腐败亚文化,必须全面建设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而且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要求,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总体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社会谋求全面进步的基本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必须坚持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培育共同理想,坚持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进步,坚持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规范道德行为,塑造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现代公民。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以此塑造当代人的文化人格,必将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形象,必将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尚。

(作者陈良系文史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