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小桃源村有块“禁赌碑”

小桃源村村貌。黎成钢 摄
 

        穿行苍翠的乡间田野,路过斑驳的砖墙老屋,踏上光滑的青石板路,静观耄耋老人侍弄红花绿草,耳听总角小儿诵读诗词歌赋。微风细雨滋润着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落,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美景。

        时维初夏,记者来到湖南省宁远县禾亭镇小桃源村,拜访这个村有着165岁高龄的“老人家”——“禁赌碑”。

        1 恶习污染民风,立碑警醒世人

        在小桃源村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块历经百年沧桑的“禁赌碑”。“禁赌碑”长不足一米,宽约半米,既没有轩昂华丽的外表,也非出自大师名家之手,岁月磨去了它的棱角,历史赋予它苍老的面容。如果不仔细辨认,它就是一块普通的迎客石。但细细端详,它斑驳的划痕与缺口似乎又诉说着百年来的悲欢离合。见到“禁赌碑”,它昂首挺立在小桃源村祠堂门口,将禁赌的规矩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公议严禁赌博四则列左”。透过略显模糊的字迹,可以依稀辨认出石碑所刻的内容:“赌博乃盗贼之源”、“习于赌博必至废本业、耗败家资、比之匪人、入于败类”、“赌博宜严戒也”、“戒赌宜同心也”。

        “禁赌碑”因何而来?原来,清朝末年,当地赌博风气极盛。虽然地处偏远,但叶子戏、掷骰子等赌博方式依旧如蝗虫过境一般侵入了小桃源村。一时间,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学会了赌博,不少人荒了地去赌。久而久之,由赌博引发的盗抢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今天张大婶养的猪被偷走了,明天王书生的钱袋被抢了,后天二癞子又上山做了土匪……”虽然朝廷立下了禁赌法令,但昔日淳朴的小村落依然笼罩在赌博偷盗的阴云下。

        “既然朝廷的法令行不通,那就把禁赌列入村规,造碑立于祠堂,严惩犯禁者。”咸丰元年(1851年)的一天,痛恨赌博之风的族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村中族人的赞同。大家筹资立下了“禁赌碑”,明确规定严惩赌博行为,违者罚款公示。很快,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赌博之风被狠狠刹住,赌博的习惯戒掉了,村民们的生活逐渐回到了正轨,求学出仕、经商创业的氛围浓厚起来。

      2 村规不可触犯,违者必遭严惩

       赌博的恶习这么轻易就能清除吗?100多年过去了,赌博恶习有没有死灰复燃?……面对记者的一个又一个疑问,75岁的村民王梅成老人娓娓道来。

       “赌博不是好风气,弄不好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立下碑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扔掉了骰子,捧起了书本,背起了锄头,拿起了算盘。”王梅成说,“赌博虽然基本没有,但也不排除个别血的教训。”

         民国时期,小桃源村的大户人家有个少爷叫王应清。他们家里有上百亩田地。可王应清嗜赌成性,村里不让赌,他就去村外赌,偌大的家业被他败了个精光。

       “罚也罚了、训也训了,可还是不管用。”王梅成回忆起村子里祖辈传下来的故事。赌博害得王应清一家家破人亡。绝望之际,王应清的父亲大义灭亲,痛打了儿子。这件事传遍了整个村子,成了村民们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生动教材。

       从此以后,凡是说到禁赌,村里的长辈都会用这个故事告诫小辈。村规不可触犯,违者必遭严惩。禁赌已经深深融入村民们的血液,成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规矩。

       3 历经百年沧桑,规矩世代传承

        “打我记事起,我们村好像就没有出过因为赌博搞得家破人亡的事情。”王梅成自豪地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少都在外地工作,但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禁赌的规矩。”

        百年间,“禁赌碑”也经历过几次浩劫,但都被村民们偷偷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逢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才热闹一些。比不了大城市,偏远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很少。“我们周边的一些村子时兴赌博,有的年轻人把辛苦一年赚到的钱输光的都有。”小桃源村村委会主任王有六告诉记者,“但我们村就不同,没有人赌博,年轻人聚在一起更乐意聊聊天,分享下各自在外的经历。”

       今年春节,村子里的年轻人还聚在一起商讨改善村内各项民生设施,最终筹资100多万元用于村里建设。这其中,就有用于保护“禁赌碑”的费用。

      “长辈时时教导我们要远离赌博,不做坏事,我同样希望我们的后代能传承这样的好规矩。”50多岁的村民王志军表示,他也经常给儿孙们讲“禁赌碑”的故事,希望能够祖祖辈辈传下去。

        如今,在小桃源村,“禁赌碑”已经不只是一块镌刻着古老村规的石碑了,它早已超越了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成为村民们心中坚守的道德操守,指引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本报记者 邹太平 通讯员 刘佳宾)

记者手记

行走在小桃源村,我不仅感叹它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更享受这种远离世俗喧嚣的宁静祥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偏远的小村落如此富于生机?

当见到“禁赌碑”后,我忽有所悟。也许百年小村充满生机的奥秘与此有很大的关联吧。透过模糊的碑文,我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赌博对这个小村落的打击,也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先辈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当我走进祠堂,迎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历史厚重感。王梅成老人向我们讲述着石碑的传奇历史,以及百年来围绕石碑发生的大事小情,有唏嘘、有感动、有惊讶、有叹息,但更多的是对村民们一个多世纪以来严格遵守村规民约的深深敬意。

行走于青石板路,我依然思索着答案。“禁赌不单单是禁止,更是对正风气的强烈愿望。而这个‘正’字全是由横和竖组成,一笔一画都不能偏斜,做人也要像这样行得正、走得直……”这种正气是代代相传的村规民约,是人人遵循的既成规矩,更是一个村庄、一个民族不断汲取动力的源泉。

回望165岁高龄的“禁赌碑”,我思绪万千。村规民约或许就是百年前的一段古老文字,一句约定俗成的话语,随着历史的轮回,它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它背后蕴含的力量与精神却是历久弥新的,更需要辈辈思考、代代传承。

专家点评

湖南省廉洁学与巡视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邓联繁

165年前,小桃源村的前人们,面对盛极一时的赌博风气以及由此引发的盗抢等各类恶习,立下了“禁赌碑”。这块禁赌古碑,反映了前人对赌博的深恶痛绝,彰显了前人对禁赌的高度共识,记录了前人在一个家族内、村落里禁赌的有益探索。165年光阴,见证了这块禁赌古碑的不平凡之处:不仅当时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不仅以有形的形式留存至今,而且以无形的形式刻印在历代村民们的心中,成为了小桃源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禁赌碑”的实质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约定、互相约束,即自律、他律所不能包含的“互律”。“禁赌碑”的故事说明,互律有历史传统、现实需要、独特作用、强大生命,衷心期盼当代中国有更多的村落、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群体开展多种形式、卓有成效的互律,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