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父亲的背影——片段与永恒

院子里的枣树开花了,阳光透过繁茂的叶子的细密间隙,我仿佛又看到父亲的背影,清癯而深刻。

父亲爱吃枣,他在乡下老家的院子里种下一棵枣树,每季都为合族而居的亲人结出丰硕果实。那年枣花开的时候,他就那样站在枣树前,婶子站在他的身后一直说着什么,堂弟在一旁拘谨地站着,可是他却默然不语。阳光照在他因为疾病而突出的肩胛骨上,整个人单薄又锐利。

“当个官儿也不管家里事儿,”婶子最终还是没有如愿,“你看看人家×××,给家里人都安排了,是不是真没那个本事?”人前人后,少不了的抱怨。

“你要是忙,打个电话我去跑这个事。”母亲听不了闲话,对父亲说。

“别人做的就对吗?”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干事情要凭真本事,年轻人走路不能用拐棍。”

是啊,不管风气怎样,父亲的身影总是笔直的。身居领导职务多年,乡下的亲人依然务农的务农,教学的教学,打工的打工,没有因为他的关系而走进“体制内”。

亲人的抱怨在耳边,父亲什么也不说。有一天他的卡上少了几个月工资,老家多了一千棵石榴苗。枣子落了,还会有许多石榴,亲人们在忙碌间也多了一些期待。

走路不靠拐杖,父亲此语果然掷地有声,即使在我就业的问题上,他也保持住了自己沉默的风格。

那年,经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后,我即将奔赴一个边远的乡镇。父亲当时处于第二次大型手术的术后阶段,我的家里还有早产多病的孩子,母亲实在为难,劝他为我打几个电话,“以前跟着你干的,现在都在位上,好歹过了眼前的难关。”

“到基层去吧,了解那里的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父亲嘱咐,“快麦收了,多带些长裤和上衣!”这是他难得的关怀,他的背影愈显单薄,看得我泪盈眼眶。

严肃的父亲也有愿意做拐杖的时候。

尽管工作繁忙,父亲却有时间做好饭菜,再亲手把它们端到外祖父、外祖母的面前。把外祖父和外祖母从外地接过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其中有一次有五年之久。尽管偶尔生活会有些拮据,父亲还是让生活条件困难的表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一直到表弟大学毕业。

“衣服整洁就行了,你们年轻爱打扮,我年纪大了,不需要买新的。”想要为他买衣物,他总是拒绝,一件T恤已经旧得脱色。一起下棋的邻居会向他炫耀价值不菲的行头,“你们看报纸了吗?上面登的那个拾到三万块钱全部还给失主的年轻人就是我外甥。”父亲撂下一句,轻松离去,他的背影冷峻而骄傲。

父亲已经离去,我的遗憾是那么清晰,他生前总是忙碌和沉默,作为女儿我没有更多地去了解他,陪伴他。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的背影并没有在斑驳的时光里模糊掉,而是越来越清晰,那些他留下的片段已经足够我去了解他,明白他要留给我的那些财富。

虽然严厉,却不乏温情。枣树的枝叶在阳光里摇曳,我抱起儿子给他指那些细小的花朵,虽然细小却孕育甘美的果实,我要给他讲讲姥爷的故事,虽然是些小小的片段,却能够在永恒的时光里留下印记,陶铸我们拥有挺直的脊梁。

(作者程晓升单位:河南省杞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