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去庸俗 去随意 去平淡


有学者指出,腐败现象发生与政治生活氛围密切相关,正像有些疾病高发,环境状况是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营造良好政治生活环境,对于治贪防腐十分重要。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政治生活是比较好的。卖官鬻爵、鲸吞巨款、一掷千金等等,不敢说没有,但极少。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媚上欺下,欺世盗名,这种事很为舆论所不齿。这与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浓厚气氛有关,更与当时政治生活积极向上有关。

那时,也会请求支持帮助,也少不了请客送礼,但动机纯洁,想法朴实。不知从何时始,很多事儿变味了,甚至性质都完全改变了:送礼,很像是洗钱的交易;吃饭,往往有结盟的意味;支持,暗含着利益输送;帮助,变成拐弯的寻租。以至于,不得不用警惕的眼光看待吃饭的真实意图、送礼的背后想法。

何以如此?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腐败现象与政治生活的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不无关系。或许可以说,在有的方面,腐败行为和不良政治生活同步发展。

庸俗化是滋生腐败温床。政治庸俗的显著特征,就是无原则、无是非,只要能往上爬,能攫取利益,什么浅薄粗俗、低级趣味,都在所不计。政治上的庸俗与经济上的贪墨,同出于一种价值观,这就是个人主义至高无上。所以,有人说,腐败分子多有市侩习性,也多半是毫无诚信的滑头,这不无道理。

随意化为腐败打开方便之门。政治随意的恶果就是纪律和法治的废弛。在自己管理的一亩三分地上,天马行空,横冲直撞,什么程序、规定、法律,统统不灵。这种不受监督、不能约束的权力,就像一把能够打开金库的钥匙,可以把国家财产轻而易举地据为己有。所以,哪个地方和单位随意,哪个地方和单位就乌烟瘴气。在政治生活中,一句“您随意”,其实就是为“放纵”放行。

平淡化使人们丧失抵抗力。政治平淡化的真实含义是消融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让人在沉溺温柔乡里走向消极颓废。一个组织没有高尚目标,其成员必然鄙视崇高、丧失信念;如果人们都笃信,自私是天经地义的,这个看似追求本真的平淡观,就给了享乐、奢靡、纵欲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是人就有欲望,这不错,但纵欲无度,很危险。

有个尽人皆知的典故,极言政风重要,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又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里讲的虽然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但其中因果关系同样值得深思:“改政移风,必有其本”,就是说,党的政治生活改善应该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可以想见,如果组织和同事之间的监督经常化,坚持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摒弃私心杂念,不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不当“和事老”,不怕得罪人,敢于有所担当;如果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敢于指出、帮助改进……总之,在政治生活中,多些“三严三实”,少些无聊吹捧、勾肩搭背、曲意逢迎、见机行事,去庸俗、去随意、去平淡。这样,党风廉政建设一定会大有进展,惩治和预防腐败就更有底气,基础更牢。(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