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古镇里的孝德风

孝泉镇民族小学校园一角。
姜孝祠内建筑。

孝泉镇,是隶属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的一座古镇。这里自古就与孝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时期,孝子姜诗、其妻庞氏和其子安安“一门三孝”的事迹就源自这里。他们的故事不仅被纳入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还形成了“安安送米”等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孝泉,提起“一门三孝”的故事,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伴随着古老的故事与祖辈的言传身教,这里形成了“崇孝、尽孝”的道德风尚。浓浓的孝德风代代传承,滋养着每一代孝泉人的心灵,也融入了孝泉人的血液中。

孝是人生第一课

姜孝祠,是孝泉镇的地标性建筑,据说是汉昭帝为纪念姜诗一家而下诏修建的。每年的重要节日,姜孝祠里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平日里,也有不少人来这里祭拜,祈求家庭和谐、老人长寿、子孙孝顺。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喜欢带自己的孩子来这里转转,把“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故事当作对孩子的一种道德启蒙。

孝泉民族小学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陈老师从小在孝泉镇长大,她对姜孝祠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们常来这边玩。听家里的老人讲,这里供着三位孝子,所以从小我就觉得孝顺是件令人尊敬的事。后来我当了老师,又结婚有了小孩,就开始给他们讲我当年听过的故事。”

“安安的妈妈因被婆婆误会而被赶出家门,只好借住在庙里,安安每天把自己吃的米省下一点来,偷偷送给妈妈。我们要向安安学习……”今年5月的一个上午,陈老师和几位同事带着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来到姜孝祠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重温“安安送米”的故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孝文化。

陈老师告诉记者,孝泉镇历来很重视孝文化教育。作为孝泉镇如今唯一的一所小学,每年儿童节的时候,孝泉镇民族小学的大队部都要搞一次“小孝星”表彰会,鼓励学生孝顺长辈、学会感恩。“‘小孝星’评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陈老师说,“班上的学生在参选小孝星时,每个人都要写出自己的孝心事迹。这些孝心事迹不仅要让家长进行评议,还要在班上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点评。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孝顺是人生要学习的第一课”。本着这样的理念,在2005年的时候,学校新开设了有关孝道教育的校本课程,并组织老师编撰教材,其中,最早的一本名为《孝泉与孝文化》。

点点滴滴的教育,增加了孩子们对“孝”的理解与感悟。陈老师说,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举行母亲节感恩活动,一个女孩流着泪说:“妈妈生病了,可我住校,不能每天回去看她,我好想回去照顾妈妈……”

这是做人最起码的事

“古有一门三孝,今有孝子孝媳。”“孝子、孝女、孝媳、孝婿”评选是孝泉镇一年一度的一件大事。自1996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

今年60岁的廖成菊是孝泉镇首届“孝媳”称号的获得者。据当地人说,廖成菊23岁嫁给丈夫袁天云,袁天云家里只有82岁的奶奶和瘫痪在床的叔叔袁正友。廖成菊不仅没有嫌弃两位老人,还照顾叔叔30多年,直到老人过世。

“以前,去了他家里,老人都要跟你讲廖阿姨的好。”“热天的时候,怕老人长痱子,廖阿姨一天要给他洗三次澡。”“每天做好饭,都是先给老人吃过,他们再吃。”“一趟趟端水喂饭、倒屎倒尿,真不容易。”……如今,提起廖成菊,周围人没有不夸她的。

通过介绍,记者见到廖成菊本人。她一头短发,圆脸庞,身材结实,是一位很朴实的农村妇女。

对刚嫁来婆家的情景,廖成菊至今记忆犹新:“他家除了三间土房,没吃没穿。他奶奶年岁大了,颠颠倒倒的;他二爸瘫在床上,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我看不过去,自己动手给他缝了件新衣裳……”

“听说您丈夫在外打工,您一个人既要做农活,又要照顾老人,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记者问。

“一咬牙就坚持下来了。我老公的亲爸在他7岁时就过世了,我两个儿子生下来也没有亲爷爷。所以我们把二爸当亲爸看,娃娃们也把他当亲爷爷,我们是一家人。只要我们有口饭吃,就不能让他饿着。”

说到这,廖成菊提起一件事。“嫁过来半年多,奶奶就过世了。临终前,她把我叫到跟前:‘廖女子,我跟你说,我死了,你还是要把你二爸照顾好。’我说:‘我晓得!你放心吧!安心走吧……’”廖成菊的声音有点哽咽了。

现在,廖成菊的大孙子8岁了。闲暇的时候,她喜欢给孙子讲自己年轻时的事。“爸爸妈妈在你小的时候供养你,等他们老了,你也要供养他们,这是做人最起码的事。”廖成菊这样教育孙子。

“嗯。等我长大挣了钱,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花!”小孙子一句话,逗得廖成菊脸上乐开了花。

一代做给一代看

不同于许多现代家庭,在孝泉镇,多数人婚后还是会和父母一起住。也许是由于子女孝顺,孝泉镇长寿的老人很多,因此有些家庭出现了“四世同堂”的景象。家住金鸡村的罗春娟一家原本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

因为腿有残疾,33岁的罗春娟和丈夫在镇上以修鞋为生。家里除了夫妻二人,还有罗春娟的奶奶、父母、妹妹、聋哑的婆婆和儿子杨铅坤。前年,90多岁的奶奶过世。之后,妹妹出嫁,家里如今剩下6口人。

罗春娟的儿子在镇上读小学六年级。和所有母亲一样,罗春娟对儿子寄予了厚望。但她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的教育方式就是“做给下一代看”。

罗春娟的婆婆听力和说话都有障碍,之前还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这些年,罗春娟像照顾自己父母一样细心照顾婆婆,如今,老人的风湿病好了很多。罗春娟的母亲脾气急,一生气还会骂女儿几句,但罗春娟从没顶过嘴。

“我们在做,小孩在看。我们孝敬老人,小孩以后才会孝敬我们。”罗春娟说,自己的这种观念源自父亲的影响,“我爸爸是个很孝顺的人。奶奶临终前几年,病得很重,全靠爸爸照顾。她有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爸爸就亲自做羹汤喂她喝。”

罗爸爸只有初中文化,孝顺方面的道理他不会讲,但他总喜欢念叨一句话:“屋檐水点点滴。”罗春娟说,这是当地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屋檐上的雨水,总是后一滴紧随着前一滴往下流,就像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子女。在村里,谁要是不孝顺老人,村里的长辈都会拿这句话教育他:“你的孩子在看着你呢,会跟你学的。”

上两代的言行,也影响着13岁的杨铅坤。去年,因为事迹突出,他被评为了学校里的“小孝星”。提起这个外孙,外婆赞不绝口:“懂事得很!扫地、做饭这些家务样样会干。吃饭的时候,有好吃的菜,都先给我们往碗里夹!”

罗春娟家人口虽多,却非常和睦。采访的时候,张铅坤的奶奶搬了个小凳子坐在边上,虽然她说不出话也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但从她红润的脸庞和满面的笑容可以看出,她很幸福。

(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王雅婧)

专家点评

湖南省廉洁学与巡视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邓联繁

如果说孝泉镇的地标性建筑——供着三位孝子的姜孝祠,象征着该镇孝文化的久远与厚重,那么,廖成菊等当代“孝媳”与年仅13岁的杨铅坤等“小孝星”们,则反映出该镇孝文化的真实与鲜活。“孝”字当头、以“孝”命名的孝泉镇,可谓名副其实。之所以如此,得益于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发力。无论一些年轻父母喜欢带自己的孩子到姜孝祠进行道德启蒙,还是罗春娟以言行影响孩子,都是家庭在给孩子们上好人生第一课的写照。孝泉镇民族小学开设有关孝道教育的课程,编撰《孝泉与孝文化》教材,评选表彰“小孝星”,则是学校把孝德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田的缩影。把评选“孝子”、“孝女”、“孝媳”、“孝婿”作为镇里的年度大事,更是放大了行孝示范者的社会效应,浓郁了崇孝尽孝的氛围。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常回家看看”不令人乐观等现象存在的当下,孝泉镇的孝德故事特别温暖人心,其由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共同在“孝”上发力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记者手记

爱在孝中传递

关于“孝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汉时,姜诗和妻子事母至孝,母亲喜欢喝距家六七里之外的江水,妻子便每日取水奉养婆婆;母亲喜欢吃鱼脍,夫妻俩就做给她吃。二人的孝行感动上天,一天,他们的房舍旁忽然涌出泉水,味道同江水一样,每日还会跃出两条鲤鱼,供母亲食用。

明代曾有诗云:“塔下流泉三万丈,也如姜氏孝情长。”如今,那传说中的清泉仍然汩汩涌动,而孝泉人心中对长辈的爱也如这清泉水,在悠悠岁月中深情地流淌着。

在采访罗春娟的儿子杨铅坤时,记者发现,虽然不善言辞,但这个孩子的心底深藏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记者问他:“知道妈妈对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他回答:“我以后能过得好。”“那你觉得如何实现这个愿望?”“好好学习……”他低下头,忽然不说话了。原来,前一阵,因为成绩下滑,杨铅坤被妈妈责怪,他一时负气,和妈妈顶起嘴来,被妈妈打了几下。因为这事,他有些埋怨妈妈,可这段时间来,他眼见父母的不容易,心里觉得愧疚,却说不出口,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结。

对一个性格内敛的男孩来说,用语言向父母表达爱与感谢,多少有些难为情,所以他选择了默默行动。尤其是评上“小孝星”之后,杨铅坤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因此,平时做完作业,他就到爸妈的修鞋摊上帮忙;周末的时候,也主动帮大人分担家务。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他:“你觉得什么叫孝顺呢?”杨铅坤想了想说:“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让大人操心吧。”(本报记者 王雅婧 通讯员 戴必莲 王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