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党的反腐倡廉新态势:重视家风防腐败的功能
中国网7月5日讯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规模、深度、密度以及廉政法治探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纪委真真的是“各种忙”:大家在法定节假日休闲的时候,纪委还在工作,当许多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还在发布公告。
从“打老虎”到“拍苍蝇”,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到“探索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制机制创新”,纪委这几年可谓是马不停蹄。打造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非常重要,“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打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同样意义十分重大。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以堪称是党的建设的青山绿水工程。
一般认为,腐败现象往往与一定的制度、文化、环境氛围紧密相关,因此,在中国今天现实情境下,若需要对腐败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等多个层面推进,这也构成了十八大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特点,也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了无禁区、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零容忍,目标在于形成不想腐(廉洁教育与廉洁文化有效发挥涵养功能)的态势。
从本质上看,腐败现象是公权私用,而其背后则是特权意识在作祟,因此,反腐败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建设作为支撑,而且与政党的文化、政党的作风建设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都直指特权意识与特权行为,以及与特权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潜规则,不要小看这些特权与潜规则,其危害看似不如大老虎们严重,但实则腐蚀着着党内的良好风气,侵蚀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全社会形成的反四风与反特权的氛围和风气。十八大以后,对于腐败的预防越来越关注小事、重视细节,“防微杜渐”成为了重要手段;而且改变社会潜规则盛行、风气不正这些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的努力也在不断加强。例如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节庆反腐”现象就是表现之一,从抓“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出差餐饮”到“管月饼”,其针对的就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致力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彻底扭转,我们的切身感受就是十八大之后,明规则正渐渐取代潜规则,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小问题现在正在逐渐得以矫正,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
积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廉洁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为本、自省自警、勤俭戒奢、养心育心、廉洁齐家、敬畏法度等反腐倡廉的内容源远流长,从中汲取反腐倡廉思想营养,坚持道德高标准,让崇德向善和遵规守纪相辅而行,对于廉政建设大有裨益。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在预防腐败中的功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古人也有云“修齐治平,家国天下”。基于对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规律的分析研判,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越来越多的子女、家属参与腐败的“全家腐”家族式腐败案件的上升,也使得党中央对“家风传承”、“注重家风建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强化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家风连着政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家风带动党风和政风的转变”;另一方面,倡导领导干部“少一些应酬”,多“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有了对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就有了抵御消极腐败的一道坚固防线。
因此,就有必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乡规民约中的精华,来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总的来看,十八大以来,“将反腐进行到底”,“全天候反腐”,“反腐无禁区,打虎无死角”,“老虎、苍蝇一起打”,这种决心终结腐败的信号释放是非常强烈的,通过治标为主的高压反腐所形成的压倒性态势,以及治本为目标的权力运行与监督体制机制,都已初见成效,它开始打破现有固化的利益链条,震慑特殊利益集团,消极腐败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遏制。
(作者朱峰系河北大学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团中央“青年之声”专家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