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人民日报:选人用人更准了 改革动力更足了


选人用人更准了

  ■专家视线

  党管干部更加科学化

  吴 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制度创新成果,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好干部标准深入人心,选人用人有了新的规矩。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对干部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五条标准,为选好用好干部提供了新的指南。围绕好干部的选拔培养,中央新修订颁布了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新出台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等党内法规制度。这一系列新法规制度的出台和落实,使广大群众知道了怎样用“好干部”这把尺子评价干部,广大干部懂得了如何按照“五条标准”要求成长为好干部,各级组织部门明确了如何掌握标准把好干部用起来。

  破除了选人用人“四唯”现象,强化了组织用人的责任担当。这几年,针对选人用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的“四唯”问题,各级组织部门通过深化改革,致力纠偏,在强化领导责任、注重民主质量、突出实干导向、树立正确政绩观、用好各年龄层次干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性进展,让干部踏实干事,让组织科学用人,让“四不唯”原则真正落在责任担当机制上,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除选人用人“潜规则”,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针对吏治腐败上的种种“潜规则”,中央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把干部的选任权“关进制度的笼子”,发现问题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使用人“潜规则”在党内通道越来越少,在社会上越来越没有市场;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了根本性好转,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大大提高。

  同时,也要看到选人用人的制度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贵在信心,制度贵在执行、环境贵在持久,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治理体系,需要我们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严谨科学创新。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百姓评说

  为选人用人新规点赞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黄兴华:“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之前的干部流动“固化”,滋生了“庸政”“懒政”。一些干部在岗位上“混日子”,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也多为群众诟病。干部“能上能下”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不仅对一些不作为干部起到了震慑作用,也更有利于选贤任能,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宁夏银川市干部马宏亮:近年来,中央和各级选拔干部都明确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是可喜的变化。修身正己立德本是中国传统为官的优秀品质。为官先为人,方能信服于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以德为先,以身作则。由官员干部起,上行下效,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风气逐渐向好。

  山西朔州市教师乔际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印发了若干条例使干部选任更科学,同时也有效满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权,人们更加便捷地知道了干部是以什么标准、怎样选拔出来的。透明公开的选人用人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这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网友“大河涛涛落日圆”:追责问责制度的不断健全,使领导干部能对在任时的作为与不作为负责,部分岗位的终身负责制更是解决了因为离岗退休所带来的无人负责问题,让领导干部履职时必须“三思而后行”,也让其深刻体会到退休不是“免罪牌”。

  网友“吾将上下”:对领导干部选任的监督更加公开有效,一方面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断强化。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群众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名举报,帮助组织纪检部门高效查处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同时对干部起到警示作用,切不可心存侥幸。

  本版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改革动力更足了

  图①: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卫计系统的党员在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
  图②: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大兴集乡武集村组织党员帮扶队帮助村里困难户插秧抢种。
  图③:山东省枣庄市文化路小学的学生在“童心向党迎七一”主题教育活动现场一起唱歌歌颂党,庆祝建党95周年。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开启新征程

  本报记者 张 璁

  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步部署、共同推进,制度体系愈加严密、愈加成熟。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党的组织制度改革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

  在探索组织制度改革上,着眼于健全党的组织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党委工作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

  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集中规范干部“下”的6种渠道,明确5类干部“问责”情形,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

  在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上,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完善了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完善党员队伍建设制度。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深入开展“十三五”规划人才专题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制度措施,为广纳人才奠定了制度基础。

  【专家点评】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

  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如何,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保持先进性。

  2014年出台的《实施方案》围绕体制机制建设,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蓝图也进入了“施工”阶段。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都在有序推进。除了顶层设计,许多地方还结合实际细化规定,确保改革的无缝对接,使改革文件得到有针对性的落实。

  随着改革成效的显现,制度越来越严密、越来越完备了,制度的执行力也在稳步提升。这些成果都将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增添新动力

  本报记者 彭 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纪检机关不断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思路推进工作,加强制度创新,力求用改革的新成果有效堵住反腐败体制机制漏洞,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需要有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条例的修订将把纪律细化、具体化,针对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淡漠问题作出纪律规定,着力去除与法律重复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据此,《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把落实“两个责任”作为深化纪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央纪委也下大力气推动“两个责任”落实,除了重点推动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外,各级党委、纪委也通过多种形式传导压力和责任。

  无论是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优化整合内部资源,“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还是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无论是创新巡视方式方法,加快巡视全覆盖步伐,还是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中的成熟做法和创新经验上升固化为制度成果,改革为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的监督制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专家点评】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严肃查处政治“破纪”行为为龙头,强化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纪律要求,为解决好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了风向标,为以零容忍态度“清理门户,清除存量”确立了定盘星,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拉起了全天候通电、不可碰触的高压线。

  扎牢制度的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必须依靠改革。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就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章的纪律规范和原则要求具体化、具象化,有利于以党章为核心打造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党纪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表现。

  修订后的党纪处分条例将十八大以来在组织纪律、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纪律条文。这些内容丰富、成效明显的执纪监督实践,为强化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提供了鲜活证例。

  随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之笼也越扎越紧,越扎越实。

  本版图片均为人民视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