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烈士季忠:有国才有家 国安家才安

追访

小档案

季忠(1919-1947),原庆楼区楼季庄人。楼季庄现为盐都区大纵湖镇向阳村。季忠早年丧母,兄妹三人靠老父捕鱼和打帮工为生,15岁时就到地主家做小伙计。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农会会长、乡民兵中队长、区委委员、区队副队长、区民兵大队长等职。1947年10月,季忠在一场战斗中中弹牺牲。

wangyj1606120_副本

宋玉明在清理烈士季忠墓碑周围的杂草。

遗言

1943年,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疯狂的春季大扫荡,季忠终日在外摸敌情、打游击,一连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一天下午他回到家中,妻子姜鸾兄对他说:“一出去就是几个月,你连家也不顾啦!”季忠笑笑回答说:“光顾小家,不顾国家,国家亡了,小家又有什么用!”说着,他给姜鸾兄递过一双新买的鞋面布,继续说道:“谁说不顾家呀!我们应当先顾国家,后顾小家才对呀!”姜鸾兄也是苦出身,听了季忠一番话,从此,再也不拖丈夫后腿。

6月23日下午,盐城晚报记者来到盐都区大纵湖镇烈士陵园内的季忠墓碑前,大纵湖镇民政助理宋玉明向记者讲述了季忠的事迹。

宋玉明说,1947年10月26日,季忠本来准备在柯郑庄参加区委会,他临时向区长吴如勋请了假,急急忙忙赶往东沙沟了解新区开辟情况。当时,东沙沟刚刚解放,庆楼区委已向那里派出了一个32人组成的工作组,帮助当地农民搞土改、分浮财。

就在季忠进村不久,驻扎在兴化的敌人在还乡团的带领下,出动了三四百人,分成两路,向东沙沟包围而来。大约在上午十一点半钟,意外发生了。在东沙沟北岸西王庄,刚刚准备吃饭的工作组成员突然听到三声枪响,这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窜到庄头。季忠当即坚决而沉着地说:“我们大家把骨头放硬些!向北撤!”工作组的全体同志在季忠的掩护下,沿着由南向北的巷子,穿过庄子,渡过庄北的一条小河,迅速钻入一片芦柴荡。正当大家准备穿过芦柴荡,越过合兴堤,向庆西堤转移时,从东面过来的敌人已经控制了合兴堤。

工作组的同志见敌人堵住向东突围的去路,便回头朝着芦柴荡深处潜行,敌人紧追不舍,抓到人就问季忠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总是“不知道”。到了下午三点多,五六位同志死在了敌人手上。

季忠为了把敌人引向自己,拨开芦柴拼命向前跑,芦柴发出声响。敌人号叫:“活捉季忠,一两皮肉十两金!”说着开始扫射,季忠左臂中弹受伤。季忠见敌人被他吸引来,一边后退一边打敌人,可黄昏时,他子弹已经打光,敌人离他越来越近,落在季忠身边的子弹也越来越密,最终季忠不幸牺牲。

敌人将季忠的遗体带走,用铅丝穿过他的前梁骨,绑在一根木桩上,竖在西沙沟东面一条河的水面上。庆楼区委派出两名水性好的同志,带着锯子等工具,潜入水里,锯断木桩,把季忠的遗体抢了回来,安葬在家乡庆楼区楼季庄。宋玉明告诉盐城晚报记者:“楼季庄就是现在的大纵湖镇向阳村。”

如今,每年清明,大纵湖镇都会组织学生到镇上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札记

《左传》记载魏文侯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比喻国与民的关系;西汉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唐代的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忧国忧民忧天下;近代吉鸿昌发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以家庭为支撑,衍生出一套“家国文化”,千百年来这一价值体系一脉相承,这种传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至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家国情怀,在上世纪那个战争年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百姓受难,多少家庭流离失所,生民无家可归。国家动荡,小家何以安稳?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我相信,季忠对妻子的一番话,正是当时众多为国献身的战士内心所想,质朴且崇高。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救国最重要,国安家才安,有国才有家,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先辈们言犹在耳,家国情怀依旧延续,给人以激励:国强则家富,家和则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