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家正国兴 向上向善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首《自赞》出自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名相杨廷和之子杨慎。作为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杨慎之所以无论春风得意还是流放云南,都坚持诗中反映出的操守和志向,要归功于这个“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优良家风的润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家训一直是中国人血脉同源的精神坐标,寄托无数仁人志士修身齐家兴国的思想精粹。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和沉淀,以《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代表的家规家训文化早已跨出家门,融入到民族灵魂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不仅展现一家之面貌,更彰显一国之精髓。家正则国兴。将这些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有机结合,吐故纳新,守正出新,与时俱进,无疑是今天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树立向上向善的家风,形成廉洁从政、廉洁用权的自觉所要汲取的正能量。

从家规家训中汲取修身的智慧。“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是做人、齐家、从政的思想根基。历代家规家训都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希望通过修身,让族中子弟清心治本、直道谋身。“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主张,“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鞭策子孙修养学识、恪守道德、传承礼仪,“行道以利世”。东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援在烽火硝烟中不忘教诲子侄辈要修身,做到守恭默,慎交友,戒妄议,辨是非。晚清名臣曾国藩经常忙里偷闲写家书,要求子女以“勤、俭、谦”三字为主,禁绝奢侈慵懒,做读书明理、德才兼备的君子。这些文朴义丰的家规家训,春风化雨般成就了一个个书香之家。将家规家训中修身的智慧内化于心,有助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淬炼成坚守信仰的道德君子,也有利于养成严肃、淳朴、向上的家风,营造有益后辈健康成长的环境。

从家规家训中涵养爱国的情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是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的经典之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规家训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于国于民的责任和担当。陕西韩城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要求子孙:“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意指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为国尽忠是做人的首要本分。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生保持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励无数后辈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共产党章程》把“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之一。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深情,都是共产党人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从家规家训中涵养爱国的精神力量,将对家的情意深凝于对人民的责任、对国家的担当之上。

从家规家训中筑牢清廉的防线。清廉是修身的根柢,是齐家的本分,是爱国的体现。历代家规家训非常注重培养子孙清廉的秉性。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家业,杨震坚决不肯,要让后代成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清名馈赠给他们。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型包拯的家训正文仅37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字字传示子孙,要清廉自守。包拯祖孙三代都没有做过让后人感到羞愧的事。与这些立下清廉家规、树立清白家风的先贤相比,近些年因腐败落马的干部大多对家庭亲属管理失范,甚至同流合污。这些偏离了正轨的“家风家教”,最终造成的是全家悲剧的结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共产党人要善于运用优秀家规家训中的清廉思想,深刻理解把道德、品行、清白的基因传给儿孙,方能百世流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恋亲而不为亲徇私,念旧而不为旧谋利,济亲而不为亲撑腰。这才是真爱。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涵养良好家风,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对增强反腐倡廉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中华家规家训中吸吮智慧养分,我们不但会建设亿万温馨的“小家”,更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闵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