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旗诗韵
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村旗、锦斾、杏帘等。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从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
酒,是古代文人经常吟诵的对象。在那时,酒旗作为一种招牌,在古代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刘禹锡的《大堤行》云:“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吴承恩的《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同是对渡口景物的瞬息印象进行描绘,两首诗却都是以飘动的酒旗开头的。可见,古代酒旗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以致文人雅士在“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地方咏物抒怀之时,常常忘不了酒旗,把它视为自然景物中的锦上添花之物。
王安石罢相后,于金陵登山临水写下了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道“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黄昏,在滚滚长江的江面上,行使着来来往往的帆船,江岸上酒店斜挑出的酒旗在西风吹拂下飘动。这给所描写的金陵景象增添了活跃的气氛,为作者在下阕慨叹六朝竞逐繁华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打下了基础。在王安石以前,张升在怀古词作《离亭燕》中,也曾把酒旗用来陪衬景物:“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云“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群山中风起云涌,一阵急促的山雨扑面而来。雨过天晴,在斜阳照耀下,远处的丛林中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绿树枝头中挑出一面酒旗,显示着山那畔别有一番人间景象。此刻,云消雾散后化出的这面酒旗,真是令人回味。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相融,在酒旗这一景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喜悦,或者忧愁。豪放的辛弃疾表现出的是喜悦,而婉约的柳永表现出的则是忧愁。柳永的《夜半乐》中有“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阳下,渔人鸣榔归去。”这本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风俗画,但他寄予的不是欢乐,而是凄凉的羁旅之情。此时,闪闪的酒旗,召唤着渔人回到自己温暖的家。而游子却依旧在水乡漂泊,酒旗唤起的是“浪萍难驻”的思绪。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八回中,黛玉偷偷为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诗曰:“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远处飘扬的酒旗,使人在遥望中意识到那里有山庄。从这里可以看到,酒旗虽然是无情之物,但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出现,就显示出那里有人间烟火。当诗人把酒旗写入诗歌时,在它的身上就具有诗人的主观色彩。
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小小的酒旗竟有如此之强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原因就在于此。
古人饮酒,重在品味、品评,抒发的是文化和情怀!但如果异化为“特殊目的”,这酒就彻底变了味,即便不是公款、不在会所,也还是不喝为好!(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