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中纪委领导不忙打虎忙谈话,为啥?



 

   有心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打虎的节奏是放缓了吗?两个多月没有“老虎”落马,中纪委在忙啥呢?

   曾经隔三差五就要“抢头条”的中纪委,最近似乎从公众视野中淡出了不少。事实上,自从6月6日发布国家开发银行原监事长姚中民被查的消息以来,中纪委网站的“纪律审查”板块里的“中管干部”一栏至今再没更新过。

   有心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打虎的节奏是放缓了吗?两个多月没有“老虎”落马,中纪委在忙啥呢?答案很多人估计都想不到:中纪委这段时间正在忙“谈话”。

 

1、半年“谈话”中管干部五百多件次,这是要干啥?

    今天,中纪委官网头条刊文,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中纪委在忙啥”的问题。

    据这篇文章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央纪委处置反映中管干部问题线索中,谈话函询507件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4%。

为啥要弄这么多次干部谈话?据介绍,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抓早抓小”上面,对反映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一般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函询。

    过去,各级纪检机关的精力更多在“执纪审查”上,也就是坊间俗称的“打虎”,这是最容易看得见的工作成果。与之相比,“谈话函询”则是难度最大、最难以体现“政绩”的一项工作了。因为“谈话函询”的问题往往都是些一般性的问题,问题线索模糊、程度较轻,绝大多数都够不上纪律处分,因此被谈话函询的对象往往并不那么配合。

   那为啥中纪委要把更多精力放到难度大的“谈话函询”上来呢?因为只有通过抓早抓小抓日常,及时谈话函询,才能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特别是不犯严重错误,才能真正管住绝大多数。

2、这样的“谈话”不一般:有的是中央纪委领导直接去谈

   那么,中纪委到底是怎么跟干部“谈话”的?今年7月24日,中央纪委网站“学思践悟”专栏文章《全面从严治党 必须用好第一种形态》透露了一些内情。

   文章介绍,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有的是中央纪委领导直接去谈,有的是委托省委书记谈,有的是中央纪委副书记陪同省委书记谈,谈话的同时还要请本人对反映的问题作出说明。

   而且,“谈话”完了并不意味着就结束了。文章透露,谈话函询之后都要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函询结果要由本单位党委书记签字上交,并纳入本人廉政档案,有的还要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反映不实的予以澄清,对如实说明且反映问题并不严重的给予了结,让同志放下包袱。对与组织掌握的情况不一致的,要进一步核实,对不如实说明、欺骗组织的要严肃处理。

3、连省长都被撤了职:“谈话”不老实小心被处分

   “对不如实说明、欺骗组织的要严肃处理”,中纪委说的可不是一句空话。

   四川省省长魏宏就是个例子。因为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在组织谈话和书面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等严重违纪问题,魏宏在今年年初被撤销党内职务,同时被行政撤职,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今年7月,山东省纪委通报,济南市政协原副秘书长田庄在谈话中不如实向组织说明情况,同时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中纪委没有公布“打虎”信息的这些日子,也并没有闲着:包括中央纪委领导在内的很多同志在忙着 对干部的“谈话函询”。这些工作尽管不会向社会公布,但的确工作量大、卓有成效。

   这些,都是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重要内容。用中纪委的话说,“这是方向性的扭转,有待于探索深化。”相信随着纪委工作的深入推进,谈成常态、谈出效果,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将不会犯或者很少犯错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极极少数”将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