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拒绝麻木!用洪荒之力拆穿官场形式主义!


【编者按】

人民论坛曾发起一项调查,“谈到官场上的形式主义,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受访者的答案中,“麻木”竟然占比35.3%,居首位。“厌恶”、“愤怒”分列第二、第三位。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官场形式主义充斥在公众视所能及的地方,官场形式主义引发的不满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种大环境下,久而久之人们反成为鲁迅笔下的看客,面对形形色色的官场形式主义,不少人的厌恶、愤怒心态逐渐演化成“麻木”。这种“麻木”态度,使得形式主义顺理成章地成为官场的通用法则。

官场形式主义的5个样式

文山会海式:

发文开会,就是办事

江西宜春市边某:从事办公室工作,参加开会和通知领导开会成为其家常便饭。天天有会开是正常的事,没会开才不正常,有时一天有两三个会,像赶场。今年春节前一个星期,单位一天接到4个会:主管部门业务会、公安部门安全会、廉政工作会、精神文明建设会,都点名要单位“一把手”参加。可领导没有分身术,只得领导开两个会,别人代开两个会。

点评:会议是传达工作内容的重要形式,但若因为会议过多妨碍工作或直接以会议形式为工作内容,未免有失偏颇。

涂脂抹粉式:

脸上贴金,勿需全身

陕西咸阳市王某: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办起了许多面向居民的活动室,从一块块鲜亮招牌上看,内容挺丰富,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教育室、家政服务室、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室……看到这么多的活动室在自己身边,觉得社区想得很周到,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很温馨。但是时间长了,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从挂牌起至今,就没见这些活动室对外开放过,什么时候去都是“铁将军”把门。

点评:为追求脸面上的华美,主动忽视内在的展现,是为无内涵之虚。人人手上都应该有一把能够打开紧闭内在之锁的钥匙。

生吞活剥式:

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山西太原市易某:所供职的某事业单位,在管理基础薄弱、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情况下,决定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为通过了认证,单位管理水平会上一个台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项认证纯粹是纸上谈兵,无论是“内审”(单位内部自查自检),还是“外审”(认证部门审查),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而不到现场检查实际工作。比如设备运行记录,只要记录本上记录的内容符合“每小时做一次运行记录,字迹工整,无涂改痕迹”等规定,就算达标。

点评:创新管理形式是好事,但须知打铁还要自身硬,否则再创新的形式也是形式主义。

突击检查式: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某:所在的单位有一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去年冬天某一日,街道党工委通知:下午3时赴你单位检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单位很重视,立即打扫卫生,买来水果,整理材料。2时50分,所有党员、预备党员来到会议室等待。没想到一个小时过去了,连个人影也没见。打电话问,说马上到。又等了半小时,将近4时30分,街道党工委一行6人姗姗来迟。他们坐定后,满屋子酒气,显然中午都喝酒了。随后开会,单位党支部书记汇报工作,然后街道党工委一位领导醉眼迷离地总结了两句,表扬了两句。15分钟,会议就结束了。

点评:盼上午盼下午,恨不能相逢。待到相逢汇报时,一刻会议外加呼噜酒气。

检查评比式:

总结汇报,经验材料

湖南怀化市魏某:所在的机关单位年终参加系统的检查评比。先是上面开个动员会,接着所在的单位也开动员会,主要领导讲话,算是动员报告。然后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将方案上交。然后,按方案确定的阶段,每阶段写出阶段小结。制出日程表,开几次会,作好会议记录。活动结束时,写出总结报告。

点评:经验总结应该针对的是工作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显示检查评比的真实意义。莫把经验总结报告的写法当成是评比的内容。

形式主义为何广受青睐?

形式主义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之所以屡禁不止,最根本的还是利益问题。为什么要重形式、做表面文章?从逻辑上,一是属于内容不够形式凑。实质性的工作没做好,只能用表面的形式来装扮和掩饰。遇到问题,提不出清晰完整的工作思路,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只好绕开矛盾和问题,避重就轻在形式上做文章。

二是借助形式牟取更多的利益。用形式主义,赢得赏识以巩固提升权力,获得首肯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官场中的形式主义形形色色,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为名、为权、为利。而为名和为权,最终还是指向为利。正如商人无利不起早,官员无利不搞形式主义。

第一,根子在上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在中国权力集中的体制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主动的形式主义,为了上级的喜好,下面主动去迎合,想领导之所想,做领导之所好。也有被动的形式主义,上级好大喜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名目繁多的达标评比活动,下面只好以形式主义来糊弄。有多少检查,就有多少应付检查的招数。有多少评比,就有多少操纵评比的办法。

第二,要害在机制。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体制。官员本质上是上面任命和决定的,资源也是上面掌握和分配的。因此,每一个层级的官员要升迁,都要紧盯着上面,投其所好。每一个层级要获得更多的资源,都要迎合上面的条条杠杠。而上级部门和领导,或是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了解下面的情况。他们对下面的了解,首先是形式,甚至于仅仅止于形式,对内容无力或无心去深究。是不是形式主义,其实基层最清楚,百姓最清楚,但他们在权力和利益方面,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向上负责的机制,是产生形式主义的要害。

“反形式主义”也会流于形式?

有官员对此有深刻反思,“在一次次的反对形式主义中,效果也是周期性反复。官场形式主义不断被掐灭,然后不断再死灰复燃,公众对以前反对形式主义的评价不高说明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到位,应该加强对以前做法的检讨”。

在人民论坛发起的调查中,“您是否担忧反对形式主义的措施最终往往又流于形式?”72.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担忧”或“担忧”,特别是为“用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之隐患而焦虑。多数受访者认为,形式之汤无论怎么变换,无内容之药实难起效。就如当前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更要警惕滑向新的形式主义。

有受访网友剖析了“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这一新旧形式主义的循环逻辑链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前通知,提前准备” →“走马观花的基层调查” →“基层为迎接上级调研,弄虚作假” →“调研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如果要防止“调研”陷入形式主义泥淖,不浮于表面,就必须斩断这一逻辑链。

有受访者强调,破除形式主义的根本在于科学地掌握形式背后的内在规律,避免转化为新形式主义。正如有专家指出,反对官场形式主义,就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改进作风的外衣下包裹的仍是“虚假章程”、“应付文化”,从而导致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调查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反对形式主义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专家指出,克服形式主义首先需要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的官员考评体系为前提。

总得来讲,官僚的背后是僵化的上下官员等级制度,只对上级负责的考核制以及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享乐的背后则是简而化之的工作方式,遇难则退的工作态度,以及只重原则不重细节的工作作风和毫无节制的个人升迁欲望;奢靡的背后则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生活状态,忽视群众利益的个人主义,以及为个人私利触犯公平法制的铤而走险。

由此可看出,“懒政”、“滥政”和“婪政”,是形式主义的内在动机,而这背后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本领恐慌、精神懈怠、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在这里,思响哥向大家呼吁,群众的监督一定是万能的,让我们停止麻木,停止得过且过,勇敢向官场形式主义说不,因为,我们仍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整理 | 人民论坛记者 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