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安居工程管理须精细化

1 舆情综述

日前,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近日,全国多地政府也披露了关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多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由此引发了舆论对保障房建设相关话题的关注与热议。

有舆论指出,要解决保障房供需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仍须下大力气加强安居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要筹钱、建好,更要用好、管好,而且两者同样紧迫、同等重要。一方面,应该立即加强保障房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小区管理,让更多安置居民愿意选择入住。另一方面,应在选址、分配等方面加强科学决策,加强监管问责,接受社会监督,让保障房这项惠民好事真正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2 保障性安居工程问题不少

近几年,保障房建设乱象丛生,不仅楼房大量空置,骗房、骗补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检察日报》撰文称,建好的保障房空置,本应住人的现在没人住;数以百亿元保障房建设资金被闲置,本应盖房子的钱一直躺在账面上“睡大觉”;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本应被保障的人群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住进了无需保障的他人——这三大问题的结果都一样,那就是应该得到保障的人群依然没房子住。

光明网时评文章指出,保障房政策在地方跑偏走样、乱象丛生,显然不是小问题。一方面,困难群众对保障房望眼欲穿;另一方面,一些保障房被不符合要求的人鸠占鹊巢;还有的地方虚报保障房开工、竣工情况。

搜狐网发文称,有的地方政府把精力集中在要钱、建房上,在督促检查上不下“深水”,甚至当“甩手掌柜”,管理人员不作为,暗箱操作多、审核不严格,甚至凭借权力“中饱私囊”,与骗房者狼狈为奸。

3 保障房问题折射错误政绩观

保障房出现各种问题,究其本质,是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追求“政绩美感”,代替了市场所产生的结果。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文章称,保障房空置,源于责任“空心”。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根本没有把保障房建设作为“安居工程”,或视为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福利,而是将其当作展示政绩的“面子工程”,看成赏赐给群众的阳光雨露。在这种思维驱使下,一些地方只会算“经济小账”,不会算“民生大账”;只愿把偏远地区的地块拿来凑数,不愿动中心黄金地段的“奶酪”;只是为应付任务完成指标,而舍不得投入资金完善设施,投入精力保障质量。

《长沙晚报》评论强调,无论保障房位置偏远也罢,还是配套滞后也好,抑或是质量低劣,其实都是源于个别地方政府的错误政绩观。众所周知,在一些地方,对于保障房建设的考核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规划、重楼盘建设轻产业配套”。其中,保障房的开建套数或开建面积,都是可以用具体数字进行量化的,以致“以数量论英雄”成为最流行的考核办法,让民生工程的保障房渐渐沦为展示当地政府政绩的“面子工程”。

荆楚网发文称,一些地方为了完成目标任务,重保障房等民生工程的开工建设,而轻后续的质量管理和分配安置使用,造成开工之时声势浩大,建设面积和保障房套数不断上新台阶,却不管建成后的后续工作,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一方面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却让亟须入住的群众“望房兴叹”。

4 治理乱象问责要跟上

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还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这个保障网络必须织密织牢。

《经济日报》评论建议,一方面,应健全完善住房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住房保障范围、标准和模式,严格信息公开和监督制度,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推进住房保障精准化。另一方面,对各地保障房建设的考核,不仅要关注数量,还要紧盯质量。同时,应加大对保障房使用、管理的检查监督和问责处理力度,防止责任“空心化”,杜绝违规分配和使用保障性住房。对于骗取保障房资格的情况,既要对骗取者进行处罚,也要追究涉嫌失职的官员责任。

央广网发文称,要改变目前保障房建设乱象,一是加大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力度,把民生工程放到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来;二是要进一步拓宽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摆脱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三是要改变考核方式,放弃那种只考核开工率、建成率的方法,而是将保障房的实际使用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保障性住房是一项系统工程,建好还需用好,这就需要精细化管理,明确谁建设、谁负责、谁监管的问责机制,杜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房”成为一些地方干部的“面子房”。

5 网民建议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考核方式

19万套建成的保障房“空置”的消息一出,就立刻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经抽样统计发现,网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86%的网民认为,保障房这一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73%的网民表示,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并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54%的网民称,除了考核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之外,还应一并考核保障性住房的入住率,以倒逼各地政府及其官员尽可能就近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37%的网民强调,要把重点转向如何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方面,把保障房建设与地方政府党政领导的奖惩任用结合起来;25%的网民建议,保障性住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建好,更要用好,这就需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考核,并且要有一套严格的问责制度。此外,还有8%的网民表达了其他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郑光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