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赏圆月
中秋佳节,我们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习俗,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习俗,同中有异,异中有共同,共同的是中华文化的根。
中秋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吃月饼,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桌上饼圆,圆圆的月饼负载着人月双圆的美意。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是团圆的组成部分,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她)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这种亲情浓得化不开,长久地贮存在心中,而不是停留在口舌。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小小的月饼正因为承载着大大的爱的信息,所以才令人愉悦欣赏;轻轻的月饼正因为浸润着重重的情的分量,所以才令人刻骨铭心。就是这种爱的信息,情的分量,积储心中,才积淀成民族心理。所以,过我们传统节日需要投入情感,有许多事儿,你注入感情以后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如果只是见饼不见情,那就可能会觉得老吃月饼没意思。如果在吃月饼的过程中,以人伦深情领悟:父亲怎么采购月饼,母亲怎么切月饼,怎么分每个人月饼,此中如何体现着父亲母亲的爱,领悟了就会动心入性。传统节日对人心的熏陶、陶冶,你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这个传统节日才有意思。
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聚中华儿女的心,铸中华儿女的魂。
中秋之夜,汉族有些地方有“摸秋”“偷”人家瓜菜的有趣节俗,这缘自“讨彩头”的心理。土家族也有,湖南侗族则叫“偷月亮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择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还要有意大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偷着葱,嫁好尪;偷着菜,嫁好婿”。在中秋月下,人们不仅祈福祝愿,而且还要测一测自己的命运。闽南和台湾妇女有一种中秋节俗,叫“听香”:妇女点香礼拜后,留心听别人的谈话和歌唱,以此“口彩”来占卜自己的未来。南京等地区有“走月”的习俗,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都赏心悦目。台湾高山族则在日月潭边,在中秋的银色月光下玩起“托球舞”的游戏,海峡两岸各族兄弟都在共同享受共同的中秋。
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在厦门过中秋时盛行一种玩会饼博状元的游戏,称为“博饼”。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多年来“博饼”在台湾也很流行,这是中秋月饼习俗的延展。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新世纪以来创造出有关月饼的好几项“世界纪录”:2001年的“世界最大月饼”、2002年的“最长月饼”、2003年的“最高月饼”、2004年的“最大走马灯月饼”,到2005年适逢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他们又别出心裁耗资八万马币特制一艘名为“郑和一号”的“月饼船”,以一千八百公斤月饼食材制成,可谓壮观。据统计,中秋节一天马来西亚华人吃掉超过一亿马币的月饼。一位华人议员说,论总量马来西亚绝对吃不过中国,但讲“人均”,世界绝比不过马来西亚。我想,他们之所以吃月饼,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民族的认同,表现中华儿女的情感。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地都开展不同的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过共同的中秋节,表达共同的中国心、中华情。
中秋节,全球华人在举头望月时,思念我们自己的亲族、自己的祖邦、我们中华绵长的文化传统。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光是恒久的,中秋节也是恒久的,恒久的中秋节代代相传。
(李汉秋 作者系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