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北辰灿然居中
当人生有了理想与追求,并为此而执守,生命的意义便富有了质感。它充实于内,广大光辉于外。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人,要做事,这就是广义的“为政”了。然而,为了更加高效的“为政”,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聚光灯将会敏锐地映照于社会的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可以名曰“政治”。当然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就是“为政者”。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何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的本质是领导干部本人要有德,以美德来教化人,吸引人,实现政治的目的。进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同北辰灿然居中,群星环绕。然而,这样的期望是不是多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讲起来主动,行动起来被动,结果落入虚无,成为束之高阁的“大道理”?这是真正的为政之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幻想出一个“乌托邦”。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是什么使得孔子讲出了这样的“大道理”,需要向源头处追溯。
《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全篇字数不及两千,但内涵丰富,意义精微,记载着舜与大禹、皋陶的讨论谈话,涉及修身养德、顺天应人等许多治国安民的根本道理,人们解读《皋陶谟》,很自然发现该篇与儒家主张之间的联系,并将皋陶的思想看作儒学的源头。孔子论《皋陶谟》,一曰可以观治,一曰可以观政,意思完全一致,均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读《帝典》,孔子说他见“尧舜之圣焉”,于《皋陶谟》,孔子认为他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这就是孔子心中为政者的形象。君王圣明、仁爱,臣属忠勤功勋。
这一切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起点,就是为政者个人的修养,从修德、修身开始,诚敬地遵行,而且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在早期儒家的视野中,“人”处在最为根本的位置,是最受关注的对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解决了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的根本问题。
当位而行,北辰居中不动,群星环绕。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深的寓意,纵然是斗转星移,时光变迁,美德的要求将如如不动,将是永恒。这样看,孔子之所以坚定,就是因为那至善至美的政治,实在不是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那是曾经的现实,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的本质是领导干部本人要有德,以美德来教化人,吸引人,实现政治的目的。进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同北辰灿然居中,群星环绕。然而,这样的期望是不是多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讲起来主动,行动起来被动,结果落入虚无,成为束之高阁的“大道理”?这是真正的为政之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幻想出一个“乌托邦”。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是什么使得孔子讲出了这样的“大道理”,需要向源头处追溯。
《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全篇字数不及两千,但内涵丰富,意义精微,记载着舜与大禹、皋陶的讨论谈话,涉及修身养德、顺天应人等许多治国安民的根本道理,人们解读《皋陶谟》,很自然发现该篇与儒家主张之间的联系,并将皋陶的思想看作儒学的源头。孔子论《皋陶谟》,一曰可以观治,一曰可以观政,意思完全一致,均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读《帝典》,孔子说他见“尧舜之圣焉”,于《皋陶谟》,孔子认为他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这就是孔子心中为政者的形象。君王圣明、仁爱,臣属忠勤功勋。
这一切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起点,就是为政者个人的修养,从修德、修身开始,诚敬地遵行,而且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在早期儒家的视野中,“人”处在最为根本的位置,是最受关注的对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解决了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的根本问题。
当位而行,北辰居中不动,群星环绕。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深的寓意,纵然是斗转星移,时光变迁,美德的要求将如如不动,将是永恒。这样看,孔子之所以坚定,就是因为那至善至美的政治,实在不是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那是曾经的现实,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