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锐评 | “救灾搀扶照”官员被免职并不冤枉

锐评 | “救灾搀扶照”官员被免职并不冤枉

深圳晚报评论员 温琼

中秋节刚过,台方还在南方肆虐,而浙江一名官员因被人 " 搀扶 " 着去学校视察灾情的照片,乌纱帽被 " 舆论风暴 " 吹走了。

" 惹祸 " 的图片是这样一幅画面——两个穿白色衬衫的人架着一个身穿格子衬衫的男人往前走,周围是淤泥和水。边上有个身穿浅色 T 恤衫的人,双手抬着一个红色包装的东西,朝着他们过来。在图片的左侧,还有另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的人。除了格子衬衫的人,其余三个人脚上穿着长筒雨靴。

" 救灾搀扶照 " 在网上流传后,拍照者站出来道歉,称包序威被搀扶并非是享受 " 特权 "," 我当时拍这个是想体现灾情面前人与人之间相互救助,没想到最后完全变了味道,这是被人过度解读了。" 但舆论并没有平息,泰顺县教育局官方微博也随即发布消息,决定免去包序威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职务。对这个决定,包序威 " 百口莫辩 ":我心里觉得很冤枉,但只能接受。

舆论在此逐渐出现分野,有人认为在强大舆论面前,基层政府太过弱势,包序威的确显得有点儿冤;也有人坚持认为对其的处理一点都不冤枉。

锐评 | “救灾搀扶照”官员被免职并不冤枉

包序威引起网络关注并不是一小概率事件。这种图片对官员影响肇始于官员行头。前些年,往往有着官员由于行头太过 " 炫耀 ",从而引起网民注意,并造成舆论声势,渐化为公共事件,最终应声落马,譬如表哥杨达才,当时舆论喜呼为 " 反腐新生态 "。

不过,近两年,明显看到,围观式反腐的着重点逐渐转向官员 " 特权 " 方面,譬如官员 " 悬浮视察 "," 环卫工顶烈日接受领导慰问 " 等照片,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转变既基于过去 " 穿着反腐 " 的无力,又是民众日趋认为 " 特权 " 思维更令人憎厌,两者合力使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略含悲情的反腐范式。

其实,所谓的 " 围观式反腐 " 并不具备普遍性,本质还是属于 " 瞎猫捉耗子 "。前者与其说民众对官员穿着的关注,倒不如说是民众对于其资产的合法性怀疑,在官员财产不透明的情境下,民众只能通过这样一个细小的点来进行窥探猜测;而后面依据图片对官员工作作风的批判,也有相同共效,但逻辑链更为短暂,只能遵循细小的作风切片来打开反腐突破口,但由于没有完整的逻辑链,拢得快散得也骤。

有人将这次当地教育局对包序威的快速免职,解读为舆论惯性依然强大,在舆论与基层政府面前,基层政府出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事实真的如此么?其实,这样的舆论聚焦具备很强的脆弱性,聚的轰烈散的也早,由于先天的逻辑链短缺,加之不是什么过分行为,致使这种聚焦的持续性极为短暂。

在这样的舆论态势面前,对于基础政府官员来讲,连 " 政治作秀 " 都懒得为之,遑论真正朴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包序威的委屈听着确然有几分道理,让人感到楚楚可怜,但其实是久处官僚环境而不知其 " 臭 "。

锐评 | “救灾搀扶照”官员被免职并不冤枉

从图片上看,有人帮忙架着,有人慌忙搬垫子,包序威称并不认识这些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只是基于 " 人之常情 " 的帮忙罢了,那包有没有想过,倘若是一位毫不相干的农民,会有人这样 " 好心 " 吗?此外,既然决定穿休闲鞋去救灾现场,那就要做好鞋子被泥巴弄污的心理准备。毕竟,视察灾情不是走走形式,沿着干净的路面说上几句空洞话语即可。

或许,在基层官员潜意识中,舆论镜头的聚焦距离他们尚远,即便是作秀也懒得为之。确实,如果不是照片的偶然流出,包恐怕认为自己一生都不会遭遇这样的舆论事件;而从包序威的委屈看,依然沉浸在官僚环境中的种种 " 小特权 " 思维下,连最为基本的反省都还没有。

而从当地政府对包序威的闪电处理来看,与其说是在舆论的博弈下处于弱势,不如说是对舆论应付的更加熟练,深知缺少逻辑链的舆论聚焦是怎样的一种急遽,但也寓含着爆烈的可能,在舆论还未爆烈之前,率先下手,以杜绝负面消息连锁式扩大的可能。

锐评 | “救灾搀扶照”官员被免职并不冤枉

不管怎么说,过去对官员穿着的围观,虽然局促但也有着一定成效;而当下对官员平日言语、工作细节的围观,或许可以推动 " 公仆意识 " 真正深入人心。由此看,教育局科长包序威因为一张 " 救灾搀扶照 " 被免职,并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