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泾渭分明


中华廉政文化瑰丽深邃,小小典故,信手拈来,鉴史问廉,如丝丝清风拂面,滴滴细雨润心,帮助我们纪检干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被鞭策,自警醒,引领我们纪检干部在精神高地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之篱。

譬如泾渭分明,亦作“泾渭自分”、“泾渭自明”,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是一个源自自然景观,诠释着明辨是非界限的成语故事。古代,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以及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当然,“清”与“浊”相对,更让世人看清了“清”的精深高妙和难能可贵,遂皆以“清”为美,举“清”为贵,体现了中华民族清操自守、不容浊世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

高飞之鸟死于贪,深潭之鱼亡于饵。腐败文化蔓延渗透到社会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经意间会影响我们内心信仰和行为模式。毋庸讳言,每个人的心中都面对着诸如金钱、美色等不良欲望的引诱,尤其在权力恣肆下一旦了无束缚则极易放纵不羁。俗话说:“忍痛易,忍痒难。”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多少贪官走上不归路,都是被贪火所焚,被欲水所溺。一念之差,随波逐流,人生走岔,南橘北枳。

古人常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清正廉明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为官与腐败自古不两立,清与浊向来互不沾。追溯历史长河,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立身,包拯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自勉,林则徐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明志。时至今日,我们当代纪检干部亦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真正成为自己人生道路的主人,就必须守住心灵的家园,严守规矩界限,不越雷池一步,勒住欲望的缰绳,决不能在腐败上败下阵来,“自己扳倒自己”,留下“一为不善,众美皆亡”的悲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是需要自清滤己的,清则心境高雅,清则百浊不侵,清则正气充盈。我们的本心原本是清澈见底的,生活在充满困惑的世界,我们渴望内心的安顿,希望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安静栖息的场所。《楚辞·卜居》中有“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以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抛却浮躁,干净干事,稳稳当当地写好天地之间大写的“人”字,以平常的心态去抚摸那素雅的铮音,安享珍贵的宁静与自由。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真善美从来都是黑白分明、边界廓清,哪怕中间还有灰色地带横加绵亘。泾渭分明是一种境界,兀自达到需终身砥砺磨炼,矢志不渝;泾渭分明是一种领悟,淡看虚华,拒绝诱惑,清心寡欲;泾渭分明是生命的一味沉淀剂,让我们混浊的心,趋于清澈透明。

大道至简,浊者自浊清自清,一轮坚白不容尘。泾渭分明实则是泱泱中华千年文化凝练的一种自觉、意志和风范,传承并昭示我们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当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还内心一份朗朗乾坤,护世间一片清洁净土!(汪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