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谈话要抓住思想上的病根

今年五月,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接到群众反映,市直某单位的党员干部老何,明明不符合申报建房补助的条件,却以“村民”的名义向我市湖口镇扶贫办申报贫困村庄搬迁安置补助。市纪委就此事进行调查之后,将对老何进行咬耳扯袖式谈话提醒的任务交给了我们。

接到任务后,我们首先了解了此事的基本情况:老何是我市某市直单位的一名党员干部,籍贯为我市湖口镇三水村。该村属于省级扶持的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按照政策,上级对该村农户完成搬迁建房的可以补助3万元。而老何虽然在三水村有一套老房子,但他和家人早已搬到县城居住,户口也迁到城里,按规定并不符合补偿标准。然而,老何却以自家老房子也要“拆旧建新”为由,申请补助资金。

事情脉络清楚了,但我们觉得仅凭这些材料开展谈话提醒,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于是,决定从侧面“迂回”,先了解了解老何这个人,再剖析他跟政策“叫板”的动机,看看他思想上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据老何的领导和同事反映,老何的工作和家庭情况都不错,性格比较豪爽,也不爱贪小便宜,但就有一点不好,太爱面子,有时会“打肿脸充胖子”。

接下来,我们驱车前往湖口镇扶贫办,了解老何申报补助时的细节,得知老何在提交申报材料时情绪有些激动,不但跟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还说过“要是全村只有我申领不到,多没面子,亲戚都看不起我”之类的过头话。

看来,老何的“病根”,八成就落在“面子”上。

约谈那天,老何如约而至,握手时他显得有些僵硬,倨傲里带着一些紧张。我请他坐下,开始了谈话:“虽然咱们没见过面,但我们听你的领导提起过你,说你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而且为人热心,在群众中间的口碑很好,是吧?”

“还行,还行。”老何的神情放松了些。

聊了一会儿后,我笑着说:“老何,我觉得你挺通情达理的,不像是不讲政策乱来的人啊。”

老何的表情变得有些尴尬:“其实我知道你找我是为了什么事,我也不缺补贴那点钱,可是我老家就在三水村,而且也是拆掉原来的泥砖房建的新房,别的村民都可以享受这个补助,我享受不到,觉得挺丢人的……”

“老何!”我收起了笑容,“咱是党员啊。党员就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是吗?党员不按纪律和规矩来,那才丢人呢。你看看省里的这份文件,第三条和第四条写得很明白,补贴对象是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的农户,你不符合条件呀!要是上面给你批了,你就得套个骗取扶贫资金的大帽子,到时可不光是丢人的问题了。”说着,我把相关文件递给老何。

老何逐字逐句看完文件,窘得满脸通红:“我糊涂啊!”

“一个党员干部,套取公家的钱给自己盖房子,只会被群众戳脊梁骨、被组织处理,哪里有面子?咱们是党员,首先得守好自己的党性,要守住底线、清清白白才行。再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机会的话,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那才有面子。你说呢?”

“啥都不说了,我错了,马上改。谢谢你!”老何走的时候,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可以看得出,他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当天下午,老何就到三水村和镇扶贫办,把他的申请撤了下来,同时对组织进行了深刻检讨。

这次成功的谈话提醒,给了我们启示:谈话提醒需要认真思考、精心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找准其思想上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效果;谈话过程中不能居高临下,要在以情感人的基础上以理服人,才能使谈话对象敞开心扉,把问题说深说透,进而达到“咬耳扯袖”的效果。

(作者邵吉轩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