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丁日旭:尚德传孝廉(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尚德传孝廉
——施耐庵纪念馆馆长窦应元的家风传承纪事
文/丁日旭
一
施耐庵笔下《水浒传》中那些英雄好汉们,都是个顶个的孝顺。你看李逵,虽粗人莽汉,上得梁山来第一要做的事情,便是“回家把母亲接上梁山享福”;再看宋江,即便担着“血海样干系”逃命充军,也想方设法保全父亲宋太公;而作者施耐庵,传说当张士诚登门请其出山时,“以母老子幼固辞”。可以说,《水浒传》,既是英雄谱,也是孝顺书。在施耐庵故里白驹古镇,“不孝敬父母,不跟他搭讪;家庭不和睦,不跟他交往;兄弟不团结,不跟他做生意。”至今尚德孝老,民风纯朴。
二
俗话说“家中有老,赛过金宝。”意思是说一个家庭当中,有老人健康长寿,胜似拥有金银财宝。这是一种天伦之乐的幸福啊。可是,一个小家庭中如果有四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需要照应服侍,这“金宝”多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水浒街东头的大牌坊底下,八十四岁的窦爷爷、八十二岁的窦奶奶跟其二儿子窦应元、儿媳妇刘钊两口子一起生活。刘钊的哥、嫂因为是残疾人,她家八十二岁的爸爸、八十三岁的妈妈,也全靠刘钊夫妇来照应。看起来瘦瘦单单的刘钊,全职服侍四位老人十多年来,从没有过高声,街坊邻里传为佳话。
三
“老人的每个生日都过得热潮”。儿子窦应元说“没得别的,老人过一个生日少一个生日。一定要让老人活得尊严,过得高兴。”有一回,窦应元看到邻居家九十多岁的赵爷爷,头几天还有说有笑地,才几天功夫就病得说不出话来,感慨不已。从此,他们家只要是老人生日,都把亲人团聚在一起热潮一番,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晚辈们看到窦爷爷腰杆笔直,高兴地说“爷爷这身子骨,过到九十岁不费事呢!”爷爷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让子女们意想不到的话:“不能啊,别把孩子们累坏了!”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也很有意思。刘钊每天为老人买菜做饭洗衣裳搞卫生,不分寒暑几乎每天早上五点来钟就上街,街坊们和刘钊打招呼“你退休在家不忙吧?”,她总是连溜带跑的答应着。心里话,还不忙呢?没得一点息时!一回刘钊在母亲家正忙的浑身是汗,刘奶奶却关切地问:“丫头啊,你可冷啊?”其实是老人身子虚弱,躺在床上觉得没得暖和气,便也关心女儿的冷暖。刘钊拧一下汗湿的衣服,笑着反问:“你说可冷啊?”
四
那年冬天深更半夜,突然接到刘奶奶的电话,说是摔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吓得夫妻俩赶紧披上衣服就朝那奔。好在送医院及时,腿骨骨折。打那之后刘奶奶就坐上了轮椅。女婿窦应元为了老人生活方便,立即把家里老人接触到的地方都安装扶手;在浴间专门为老人制作了能坐在轮椅上淋浴的设施;老人上厕所蹲不下来,专门设计了椅式坐便器;等等。岳父岳母逢人便夸女婿孝顺。
旁的人家有子女为想得上人的钱,而和老人吵闹的。他们家也曾为钱的事有过别扭,但不是向老人要钱,而是老人给他们钱不要,惹老人不高兴。
刘奶奶曾当过白驹的副镇长,工作认真得不着家。从不收老百姓半分钱好处,人家送条拉瓜她都叫人家拎回头。所以,她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承传着勤廉的美德。
刘钊说:“趁老人在世多为老人想想,让他们开开心心的。到时候,你就是买个成千上万的骨灰盒子又有啥用处?
五
窦爷爷患一种浑身痒痒的怪病,痒得直往肉里头攻,严重的时候挠得破皮烂肉的。窦应元便四处求医问药,还找来若干秘方。挖蒲公英的根煎汤口服,采癣树皮擦洗身体等等。那阵子正赶上施耐庵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的“挂牌督战”的关键时候,窦应元作为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没日没夜地在馆里。老人怕影响儿子工作,开始不肯告诉,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才对窦应元说了实情。而此时窦奶奶也因为心脏病发作在大丰人民医院住院,在徐州上大学的儿子回来做痔疮手术。真地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破船遇到迎头浪。”只好由哥哥窦应林撂下生意,带着老人上南京治疗。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窦应林的爱人犯了眩晕病,走在熟悉的街道上认不得东南西北,找不到回家的路。把个刘钊急得没办法,主动提出要上南京去服侍住院的公公,换窦应林回来照应生病的妻子。这一情节,窦应元至今说起来,还是眼含热泪有些哽咽。
六
窦奶奶前天刚出院回到白驹的家,又感觉呻不通气。赶紧送往医院住院。孙子窦汉杰听说奶奶住院,打电话让妈妈带床薄被,晚上他去医院陪奶奶。
“上人做,下人看。”
孝与爱,就这样交织着、传递着......
(作者单位:施耐庵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