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 丝发必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语出清代经学家万斯大的《周官辨非》一书。万斯大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倡导:“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代中后期的钱泳主张:“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万斯大的“利民”理念无疑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对于治国理政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由于受到历史局限和条件限制,古代社会的官员做兴利的好事不易,而要管坏事、除积弊则更难。然而,凡“以百姓之心为心”正直而有为的官员,总是不计个人得失,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兴利除弊。宋璟,是与姚崇齐名的唐代开元时期贤相(史称“姚宋”)。史说宋璟为官有两副面孔:一副面孔是对百姓的,每到一处,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办好事,故而被人称为“有脚阳春”,比喻他像长了脚的春天,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温暖带到哪里。宋璟曾任广州都督,当地人原先习惯以竹木茅草盖房子,时常引来火灾,于是宋璟教化百姓以砖瓦建造房屋,既舒适耐用,又能避免火灾。另一副面孔是对问题官员和贪官的。当时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员送礼之风颇盛,从珍稀宝物到地方特产应有尽有,不一而足,致使官场风气乌烟瘴气。宋璟对此十分反感,奏请玄宗皇帝同意,勒令官员将收受礼物一概退回,使送礼贿赂之风得到遏制。同时,宋璟还严肃惩治贪官污吏,不允许他们妄诉狡辩,全部交付御史查处,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然而,宋璟对此却执着而坦然,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曾改变初衷。
对于官员来说,兴利除弊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除有担当、有勇气外,还必须没有私心杂念,当涉及个人利益时要勇于舍弃。公仪休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有一天,下人端上一盘蔬菜,比平日吃的菜鲜嫩味美,公仪休一见便喜欢。于是便问下人:“这菜是从哪里买的?”下人回答:“不是从街上买的,而是府上自家种植的冬葵菜。”公仪休听后,当即让下人带他来到园子里,把长势喜人的冬葵菜全部拔掉。见家人不理解,公仪休解释说:“当官的人,如果自家经营产业,那么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卖给谁呢?猎户辛辛苦苦打猎获得的毛皮卖给谁呢?农妇辛辛苦苦织出的布匹又卖给谁呢?”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期间,规定鲁国大小官员一律不得经营产业,不得兼做买卖。当官的已经从国家获得俸禄,怎么能再与民争利呢?公仪休当官不能与民争利的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颇符合现代政府的理念。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也是一切共产主义者的初心。为了这一初心,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这一初心,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尽其责、倾其力,为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党中央不仅以如椽巨笔进行了周密的顶层设计,描绘出美好的蓝图;而且绘制了施工图表、规定了行动路径。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走进群众家中,往往要看看灶上、坐到炕上、问到心上,通过询问一件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情办得好不好,把握和审视中央的大政策管用不管用,群众满意不满意。其背后,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更多获得感的清晰路径。
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多做利民之事,务除厉民之事,既要靠经济发展的实力,靠制度机制的完善,更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实干和奉献。当今时代,从普遍情况来看,领导干部之间的水平和能力,其差异并不是太大。要说有差距,主要差在是否有担当、是否有责任心、是否用心做事上。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希望有更好的收入、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少的后顾之忧,而具体到家家户户情况却千差万别,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需求。有些领导干部在任上一心想做大事。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事业,要把对人民的承诺落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去,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让最大多数的群众满意。比如,回复一封群众来信,关爱一个“空巢”家庭,做好在校学生的一顿午餐。我们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起大事会更顺畅,群众会更舒畅,大局会更加和谐。除做好兴利之事外,还要认真做好除弊之事。打“老虎”拍“苍蝇”是除弊,纠“四风”、正作风也是除弊。只有坚决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革除沿袭多年的陋习积弊,才能正风气、聚民气、鼓士气,提振干部群众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心。
最是小事见真情,最是细处见人心。多从群众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从群众难题入手办事情,多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抓起改起,才是领会了治国理政的要义,抓住了民心民意的关键,从而赢得民心、赢得事业、赢得未来。(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