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普通人的"家""国"故事与情怀



  中秋、国庆,“家”“国”相连,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家国理念。

  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国庆是举国欢庆、祝福祖国的重要时刻。如果说中秋与国庆在时间上的相连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那么家与国在文化上的牵连则是一抔悠久的情怀。

  本期“每月e题”,把镁光灯聚焦在“家”“国”这两个古老但永不过时的字上,与网友一起谈谈心中的家国,聊聊各自家庭的变迁和梦想。

有国才有家

网友“渭河山上”:晒晒自己从小到大住过的房子

  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英文、法文、德文的“国家”一词中都没有“家”的含义,只有我们的国文中才把“国”叫做“国家”。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基础、有国才有家。

  家庭和谐,社会更加安定;国家稳定,小家才有安宁。网友“keaiwanger”说:“最近我常关注中东难民的新闻,更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国,哪有家?”

  战争最能让人体会到家与国唇亡齿寒的关系。而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国家的发展,带给我们最深体会的,莫过于小家的变迁。网友“渭河山上”晒了晒自己从小到大住过的房子——

  “8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家里仅有2间土坯瓦房,还是从姥爷手里传下来的,虽经多次修补,可每逢雨雪天气就很头疼,家里到处都是用来盛水的盆盆罐罐,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家具不能再简陋,除了炕以外就是一两张桌子柜子。每逢家里来客人,不是去邻居家借被褥就是去别人家借宿。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才在父母的操劳下,盖起稍好一点的几间砖混结构房子。也有了几样像样的家具,电视机、煤气罐等新生事物也来到了我们家。

家里的老房子

  90年代中期,妹妹已经出嫁,我也在千里之外服役,为了互相照应,母亲从老家来到了父亲工作的城市。经济条件有限,只好租住在父亲单位附近由办公楼改建的单身宿舍。几平方的一间小屋里,做饭就在走廊,卫生间和水房都是公用的,那时虽然住房标准差些,但每个人精神面貌都很不错,都充满了激情努力工作着。

  前几年,我从部队回到了地方,自己积攒父母赞助加上亲朋好友帮助,终于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一个家,面朝阳面,楼层合适,自我感觉良好。偶尔亲戚朋友来了,在阳台喝喝茶、赏赏花,甚至‘来劲’了在客厅来段卡拉OK也不是不可以。除了居住条件改善外,其它方面也有了质的提升:电视、冰箱、电脑、空调、微波炉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丰富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我的新家

  住房条件的改善,相信许多家庭感觉都是一样的。房子的变换折射出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作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感到很自豪。”

  正如网友“发展是硬道理”说:“只有国家好了,小家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而小家的幸福得到了保障,又会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治国先治家

网友“江南烟雨”:母亲勤劳敬业、忠于事业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先治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的人,能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认同归属与使命担当。从这个意义来讲,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

  网友“江南烟雨”回忆了自己母亲的言传身教:“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做饭只能用柴火。为了让火烧得更旺,我就往灶堂里塞满柴火,但总是适得其反。这时,妈妈告诉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柴火要烧得旺,就要把柴架起来,把中间扒空;人生在世,要对国家、对家庭忠诚。’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妈妈从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到招聘干部、国家干部,再到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其中的辛劳只有她自己知道。1988年,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妈妈调到离家18公里的地方工作。那时没有水泥路,更没有摩托车和汽车,妈妈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早出晚归。1991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封住了妈妈回家的路。妈妈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借着雪光走路回家,一不小心,一脚踏进了小水圳,脚上的套鞋怎么也扯不出来,妈妈就光着一只脚,一高一低地从雪地里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爸爸去帮她找套鞋,而她又投入了新的工作。妈妈作为党的干部,联系一个村的工作,她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熟悉了解情况,就连三岁小孩都可以叫出她的名字。她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问题,赢得大家的赞誉,家里摆了满柜的荣誉证书。

  妈妈勤奋敬业、忠于事业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参加工作之后,妈妈又教育我:‘一个人的力气是用不完的,年轻人不要只想着待遇,要多做点事,不要以为多做点事就是吃了大亏,你做了多少事,别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参加工作16年以来,我始终牢记妈妈的教诲,以妈妈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我知道,这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中国人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多都是以“家风”形式相传、延续。我们的祖辈将人生哲理、处世德行都熔铸于其中。一个受过良好家风涵育的人,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他人,为社会带来道德的力量。当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自己润物化人的好家风,整个社会又何愁没有春色。

养家更报国

网友“蔡相龙”:从爷爷、父母身上读懂什么是中国人的责任

  中华文化还是责任文化,在中国人眼里,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个人对国家、国家对个人,都承担着无限责任,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网友“非肥匪废”说:“中秋回家看看、陪陪家人,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不但是一个习惯,更是在履行责任……要说中国人有哪些宝贵的品质,对家庭的责任心肯定排在前头。自己再苦再累都可以,绝不能委屈父母和孩子。”

  中国还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身上的责任不仅仅囿于家庭这个小天地中,当社会、国家有需要时,也要敢于奉献自己的肩膀。忠,是中国人历来最看重的一种道德责任。

  网友“蔡相龙”为我们分享了他家几代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普通中国人对家国责任默默无闻的诠释: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人们日子很苦,爷爷为了‘帮穷人翻身’,参加了革命。那时,闹革命都是提着脑袋干。有一回,几个兵追捕我爷爷,他躲进玉米秸里,刺刀捅了几下,都擦身而过。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当上了乡干部,在分配东西时,我家全捡最小的要,没啥大道理,就一条‘不能搞特殊’。

1991年,爷爷第一次到北京天安门

  八十年代,我爸爸在供销社上班,妈妈在粮店上班,家里的日子好些了,爸爸也帮爷爷盖起了三间大瓦房,里面是坯,外面是砖,号称‘里生外熟’。

1984年,爸爸妈妈结婚,家里最值钱的家具是沙发

  九十年代,爸爸和妈妈下岗了,开始做些小生意,有赚,有赔,但爸爸妈妈从没有抱怨,为了家默默奋斗,尽心抚养我、孝敬老人。如今,我家在市里买了房子,都搬到了市里住,每天晚上都到小区花园里健健身,这样的生活,是我爷爷没想过的。

  而我,当兵入伍,第一批入党,荣立个人三等功,现在成为了一名基层的纪检干部。

  我的爷爷一辈子为国尽忠,我的父母一辈子为家也为社会尽责,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中国人的责任。现在,我有了妻儿,有了家庭的责任;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更有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只要人活于世,这些责任永远都在。”

  “国”与“家”的结合,是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小家幸福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这是千百年来历史证明了无数次的,也是今天我们依然正在经历的。只有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与时代同发展,与国家共奋进。

  值此祖国母亲六十七岁生日之际,祝广大网友节日快乐,阖家幸福!(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张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