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如秋菊
“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这是抱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东坡写的诗吗?
阳光明亮的午后,古镇邵伯的斗野亭,苏东坡苍劲有力的字体,温柔如水的诗文,以一种独到的和谐之美,将我整个人定住。
斗野亭之斗野,意谓亭的位置在天文中属斗、牛星宿的分野之处。斗野亭左邻大运河,右靠邵伯湖,交通便捷,视野开阔。遥想当年,苏轼等人也是坐着古运河里的船来的吧,北宋时,这个小小亭子充满诗情,邵伯湖、运河水接纳了苏轼等人的风流吟咏。今天,我们依然闻到当年的墨香。
1069年,高邮人孙觉,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来了,写下一首诗记叙游历情怀。之后,苏东坡也来了,写下《次孙觉谏议寄子由》,和孙觉唱和。随后苏辙以及苏门四学士的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来到斗野亭游览,他们并未在同一时刻团聚。斗野亭是他们友谊的丰碑。
在孙觉的五古里,斗野亭仿佛天上落下的北斗星,邵伯湖是倾泻的银河,“檐楯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孙觉年长,诗里自诩老僧。他是春天来的,邵伯湖里,满湖的荷花圆叶仅是他里下河生活的记忆。东坡知徐州时,爱民如子,个性不羁。1079年,苏轼调湖州,不久因乌台诗案后被降职,一时间心灰意冷。应该是1084年之后的某个秋天,苏轼来斗野亭,心情和季节一样。但读到朋友们的好诗,苏轼的心情自有凉薄之中的明丽,“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东坡弟弟苏辙,对兄长境遇鸣不平,“早为归耕计,免惭老僧荣”。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屡遭排挤,也发出“佳人归何时”的感叹,佳人即指孙觉,朝中难立足,黄庭坚劝他告别荣华富贵,解甲归田。七贤毕至,彼此唱和,有诗为证。四大书法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书写镌刻七贤诗,勒于石,立碑亭壁。大家的精神聚会,成就了文化胜地斗野亭,挥散不去的人文气息,滋润了无数后人。
每每登临此亭,好不惬意,引人慨叹。孙觉和秦观这两个人,在高邮民间的知名度很高,尤其是秦观。他们又和苏东坡、苏门四学士多有神会。彼此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进退之间有豁达,也有纠结,这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官场人生。在现实泥泞里,都能觅到“小诗如秋菊”的闪眼,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文人。(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