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诗教与为政

   在《论语·为政》的开篇,正在谈“为政以德”,突然话锋一转,孔子品评起《诗》来。这在平常人看来,多少有些突兀。
  子曰:“《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有人认为政治是讲求实效的,是刚硬的,是理性的。但是,诗是浪漫的,是风花雪月的,是温柔的。这两者之间的跨度好像有点大,会有怎样的关联?这需要我们真切地洞察古代圣哲的思维体系:价值观与方法论、理念与通达路径往往是一个同步的概念,他们在齐步走。
  回首《为政》的开篇,为政以德的本质在讲为政者本人要有德。如何实现为政者有德?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素养,熏化他们的美德呢?离不开教化。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诗》教是重要的内容: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说自己每到一个国家,就知道那个地方的教化情况。教化和文化不是经由口号喊出来的,不是标语贴出来的,是人们的一言一行在承载和表达。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只需到它的公共场所,到最需要排队的地方,去看一看秩序的情况,再去公共卫生间,看一看卫生的情况,就基本反映出一个大概。
  诗,是关乎人心的教化,培养的是温柔敦厚的心性。诗,何以会起到这样教化的作用呢?这与诗的源起有关。例如:春时之时,看到盛开的桃花,人们就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的感叹!桃花尚且有如此美好的生命,人呢,应该有怎样的使命与追求?于是,一位远嫁的女子是“子之于归,宜
  其室家;子之于归,宜其家室;子之于归,宜其家人”。宜室宜家成为女子的本分,只有宜其家人,而后才能教国人。仲秋时节,当天上升起一轮明月,人们就想问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道是我先看到了天上的月亮,还是天上的月亮先照到了我?
  这样看,诗的本质是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也正是因为对于生命体悟的直接而深刻,所以若是以一言来表达诗的意蕴,就是“思无邪”,是诚,是正,是真,是善,是美。有唯美的情感,健全的心智,还有无限的遐想。
  诗在表达生活,也是教化之方,事实上,它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一种灵动的,关于灵魂的熏化。如同南方吹来的风,和煦、温暖、富有人情味,给人以滋养。人的心地,就恰似一方土,土好,庄稼更易生发得繁茂。心地纯正,思绪无邪,正是为政以德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