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谀者宜惕
甜言蜜语,似乎谁都喜欢,女的喜欢别人赞美漂亮,男的喜欢别人说他有魄力。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下邦人姓翟的,起先当廷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堵塞了;罢官后,则大门外可罗雀。后来,翟公官复原职,又当了廷尉,宾客们又准备前往巴结。翟老先生便在门上写了二十四个大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小人谄谀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好处,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交情,可见“谄谀者宜惕”。
话虽这样说,但很多人就喜欢这种谄谀者。宋朝名相寇准有一个门生叫丁谓,有一次,寇准的胡须上沾上了汤饭,丁谓瞧见后,忙上前将他的胡须梳理整齐。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溜须”。寇准笑着说:“你是国家大臣,专门为长官擦胡须吗?”丁谓又羞又恼,怀恨在心。但在寇准看来,丁谓是个有才能的人。寇准不止一次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但李沆始终不用。寇准问李沆:“像丁谓这样的人才,你能长时间地抑制他屈居人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过了几年,寇准第一次被罢相,继任宰相王旦评价丁谓说:“丁谓是有些才能,但治国的道理他不懂。以后如果独自当权,必定害国害己。”有人以这番话反复告诫寇准,但仍未引起他的警惕。十几年后,寇准最后一次担任宰相后不久,就把丁谓调为自己的副手。从那之后,丁谓一路官运亨通。没过多久,寇准就被丁谓的谗言陷害了,最后卒于贬所。
名相寇准遭遇了爱溜须拍马的小人,最后还被献媚者陷害,足见谄谀者的“糖衣炮弹”是多么的可怕!北宋的另外一位名相王安石,其遭遇也和寇准差不多。
王安石认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于是被皇帝任命为宰相后实施变法。虽然变法的目的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反对派抓住这些小辫子,不停地制造谣言攻击王安石。王安石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当然还有一些人深知“雪中送炭”的道理,在王安石最困难的时刻依然“不离不弃”,因为对这些人来说,此时是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吕惠卿就是这样的投机分子。对于处在舆论漩涡中的王安石而言,巧言令色的吕惠卿无疑是知己。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司马光看到吕惠卿花言巧语,知道这种人就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种小人不足为用。于是司马光对宋神宗说:“吕惠卿邪佞不是良士,使王安石在中外受诽谤,都是他干的。王安石有才德但很固执,不谙世务,吕惠卿为他出谋划策,而王安石极力推行,所以天下人认为他俩都是奸邪。近来又不按资序提拔官员,人心不服。”神宗说:“吕惠卿进对明辨,也像优秀人才。”司马光说:“吕惠卿确有文才,很聪明,但用心不正,希望陛下慢慢考察他。”看到宋神宗对吕惠卿也是依赖有加,司马光又送书信给王安石,善意地说:“献媚的人,对您现今确实有符合心意的快感,一旦失势,他们必将出卖您而自己往上爬。”可惜王安石性格执拗,听不进劝言。王安石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然事实果如司马光所料,王安石去相之后,吕惠卿立马就与王安石决裂。据史书记载:“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此时的王安石才想起了司马光的忠告,可惜为时已晚,一想到吕惠卿,只好一遍又一遍骂“福建子”。
有“谄谀者”,其实就因为有人喜欢别人“溜须拍马”,有了这个市场,才会有人乐此不疲地去讨好人。当然他们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没有了回报,他们就会落井下石。人生在世,面对一些人的“糖衣炮弹”,还真得警惕!(罗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