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文明盐城的“最美和声” ———我市表彰100户“最美家庭”侧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第二届寻找盐城市‘最美家庭’活动结果揭晓,王文楼、陈桂凤家庭等30户家庭被授予‘最美家庭标兵户’,王强国、陈琴家庭等70户家庭被授予‘最美家庭’。”3月2日,盐城“最美家庭”代表座谈会上,市妇联发布这一消息。
参加座谈会的7户“最美家庭”代表,交流了各自好家风。诗书传家、扶贫助弱、恪守孝悌、励志创业、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夫妻同心,他们的“美”各有不同,但都能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找到最佳注解。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知名作家曹文轩的妹妹曹文芳,是盐都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带领师生把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建设得如同一座花园绿岛,哥哥以父亲为原型,写了《草房子》,感动了无数人。在父亲影响下,哥哥和她都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书籍的挚爱和蕴藏在书香中的情怀,已演化为我们家庭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曹文芳说,如今她在美国留学的女儿也已出书。
滨海徐振理家庭五代人连续不断扶贫助弱、撒播爱心,被乡里乡亲传为美谈。“祖爷爷一把铁锹修补乡村道路;太爷爷在《家史》里记录抗日史,把本县抗日历史提前近一年;爷爷奶奶拾金不昧见本心;母亲勇救幼童负伤……”代表全家参加座谈会的徐振理之子徐子丹说,父亲为4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帮助220名抗战老兵找到战友,给66位烈士修缮坟墓、撰写碑文、竖立纪念碑。
“我是一个弃婴,是淳朴善良的养父母收养了我。”东台崔卫香家庭是我市唯一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的家庭,她知恩图报、恪守孝悌,带着养父母一起出嫁、18年如一日赡养老人的事迹已传遍全国。“妈妈刚瘫痪时体重有140斤,拉不动,我用头顶、用身体扛,再去倒热水、洗毛巾,帮她洗敷身子。白天农活重,晚上我经常睡得很沉,睡前我把辫子拴在妈妈手里,这样妈妈只要一动我就能醒来照顾她。”崔卫香流着泪说。
敢于拼搏,才会不负青春。“从上海回盐城创业,上海的表哥觉得我们从米箩跳进了糠槽。”市民王海利回忆起和老公顾中华返乡创业的情景。如今,两口子事业有成。“即使不在北上广,同样可以赢人生,我们要继续拼搏,不断发展,不负青春。”
“城市美了,咱百姓生活才会美。”城南新区伍佑街道龙园社区张亚兰家庭舍小家顾大家,带头支持城市建设。“搬迁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将来有盼头。”她说。
为了重点工程建设,他挥手告别妻子和读高三的女儿,默默奉献在他乡。姚日军是大丰区堤防管理处主任,现派驻在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工作组。“能参与到‘一桶水’战略工程建设中来,有自豪,更有责任。”他说,作为水利人,那汩汩清流,也是他们家庭的追求和梦想。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王丽萍和丈夫韦斌同是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员工。韦斌来自广西,王丽萍来自东台,他们因汽车结缘,在盐城市区组成家庭。“30年来,盐城汽车从零开始,到年产65万台乘用车,我们参与并见证了这个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王丽萍动情地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部车’战略工程,这部车承载着盐城腾飞的梦想,也是我们小家庭的梦想,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盐城汽车工业奋斗。”
“每个家庭既有共美,又各有其美,7个家庭是100个‘最美家庭’的代表。”市妇联负责同志说,在寻找“最美家庭”过程中,我们把寻找美的主动权和美的定义权交给群众,不设框框、只设原则;不定高线,只定底线;不求“高大上”,只求“真善美”。活动中,有女儿打电话推荐疼爱自己的父母,有母亲发帖推荐创业有成的儿子,有群众把爱做好事的邻居传上网,还有一位81岁的老人专门到市妇联来讲述自己大家庭的故事。
一个“最美家庭”,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百个“最美家庭”,是一种坚定的力量。我市越来越多的家庭正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最美和声”越唱越响,铸就盐城的良好形象。
“第二届寻找盐城市‘最美家庭’活动结果揭晓,王文楼、陈桂凤家庭等30户家庭被授予‘最美家庭标兵户’,王强国、陈琴家庭等70户家庭被授予‘最美家庭’。”3月2日,盐城“最美家庭”代表座谈会上,市妇联发布这一消息。
参加座谈会的7户“最美家庭”代表,交流了各自好家风。诗书传家、扶贫助弱、恪守孝悌、励志创业、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夫妻同心,他们的“美”各有不同,但都能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找到最佳注解。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知名作家曹文轩的妹妹曹文芳,是盐都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带领师生把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建设得如同一座花园绿岛,哥哥以父亲为原型,写了《草房子》,感动了无数人。在父亲影响下,哥哥和她都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书籍的挚爱和蕴藏在书香中的情怀,已演化为我们家庭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曹文芳说,如今她在美国留学的女儿也已出书。
滨海徐振理家庭五代人连续不断扶贫助弱、撒播爱心,被乡里乡亲传为美谈。“祖爷爷一把铁锹修补乡村道路;太爷爷在《家史》里记录抗日史,把本县抗日历史提前近一年;爷爷奶奶拾金不昧见本心;母亲勇救幼童负伤……”代表全家参加座谈会的徐振理之子徐子丹说,父亲为4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帮助220名抗战老兵找到战友,给66位烈士修缮坟墓、撰写碑文、竖立纪念碑。
“我是一个弃婴,是淳朴善良的养父母收养了我。”东台崔卫香家庭是我市唯一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的家庭,她知恩图报、恪守孝悌,带着养父母一起出嫁、18年如一日赡养老人的事迹已传遍全国。“妈妈刚瘫痪时体重有140斤,拉不动,我用头顶、用身体扛,再去倒热水、洗毛巾,帮她洗敷身子。白天农活重,晚上我经常睡得很沉,睡前我把辫子拴在妈妈手里,这样妈妈只要一动我就能醒来照顾她。”崔卫香流着泪说。
敢于拼搏,才会不负青春。“从上海回盐城创业,上海的表哥觉得我们从米箩跳进了糠槽。”市民王海利回忆起和老公顾中华返乡创业的情景。如今,两口子事业有成。“即使不在北上广,同样可以赢人生,我们要继续拼搏,不断发展,不负青春。”
“城市美了,咱百姓生活才会美。”城南新区伍佑街道龙园社区张亚兰家庭舍小家顾大家,带头支持城市建设。“搬迁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将来有盼头。”她说。
为了重点工程建设,他挥手告别妻子和读高三的女儿,默默奉献在他乡。姚日军是大丰区堤防管理处主任,现派驻在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工作组。“能参与到‘一桶水’战略工程建设中来,有自豪,更有责任。”他说,作为水利人,那汩汩清流,也是他们家庭的追求和梦想。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王丽萍和丈夫韦斌同是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员工。韦斌来自广西,王丽萍来自东台,他们因汽车结缘,在盐城市区组成家庭。“30年来,盐城汽车从零开始,到年产65万台乘用车,我们参与并见证了这个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王丽萍动情地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部车’战略工程,这部车承载着盐城腾飞的梦想,也是我们小家庭的梦想,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盐城汽车工业奋斗。”
“每个家庭既有共美,又各有其美,7个家庭是100个‘最美家庭’的代表。”市妇联负责同志说,在寻找“最美家庭”过程中,我们把寻找美的主动权和美的定义权交给群众,不设框框、只设原则;不定高线,只定底线;不求“高大上”,只求“真善美”。活动中,有女儿打电话推荐疼爱自己的父母,有母亲发帖推荐创业有成的儿子,有群众把爱做好事的邻居传上网,还有一位81岁的老人专门到市妇联来讲述自己大家庭的故事。
一个“最美家庭”,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百个“最美家庭”,是一种坚定的力量。我市越来越多的家庭正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最美和声”越唱越响,铸就盐城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