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中的经济专家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能不能再问一个问题?”“能否再给没有提问的记者一个机会?”……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记者会,主题为“政协委员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厉以宁、陈锡文、杨凯生、常振明、钱颖一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中国经济增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问题,和现场的中外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让在座的记者大呼过瘾。
关于中国经济:
有可能在经济中有更多的成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从前年的7%,到去年6.5%-7%,再到今年的6.5%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转型阶段,要从原来把速度和数量放在主要位置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率和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他说:“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结构性调整并没有结束。现在经济运行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有一个V字形下去再上来,或者U形的下去再上来,而是在不断的转型、不断的改革当中达到新的位置,因此拐点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是否有望超过6.5%”的问题,厉以宁表示,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效率问题,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基础是道德基础。比如说人们有认同感,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力量。道德力量调节是重要的,道德力量调节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今年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全国上下都在为开好十九大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表明,我们2017年的成果可能会突破6.5%,也有可能在经济中有更多的成就。”厉以宁说。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最重要的是创新
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记者会上,多位记者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话题向长期关注农业领域的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提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陈锡文表示,推进这个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的创新。
陈锡文认为,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等,都要采用新科技,产生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我们的整体农业规模是偏小的,但是可以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购买服务等方式,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效益。”
在回答“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振明同样提到了创新。他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除了削减旧的产能之外,还要增加新的供给,用这些新的供给来增加新的需求。而衡量新旧供给的一个标准就是科技含量。
“我认为对企业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机遇,但是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使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常振明说。
关于去杠杆:
会稳步推进,不会在短期内剧烈调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去杠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使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有记者提出,今年中国政府特别强调经济的稳定,与此同时也将会加大措施减少经济中的债务,但是这两个目标有的时候是冲突的。比如,那些强有力的去杠杆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会影响稳定。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从经济学上来说,在短期稳增长和去杠杆之间会有一定的张力。昨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立了今年非常重要的战略导向,就是稳中求进,稳定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政府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时候,在去杠杆这方面,首先会稳步推进,不会在短期内剧烈调整。”
钱颖一还指出,除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新提出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稳增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去杠杆存在的难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有效地、顺利地、尽可能平稳地把去杠杆工作做好,要用改革的办法。要建立国有企业的资本补充机制,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拥有者和监管者,要有资本意识,注意让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本报记者 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