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诗词大会激活“诗心”传承文化须护“诗壤”

    2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呵护诗壤心》的评论。“圈粉”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落下帷幕。人们记住了惊心动魄的飞花令,藏龙卧虎的百人团、人气选手武亦姝、陈更、彭敏等人的厚积薄发,也被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在2017年春节期间,陪伴阖家团圆的还有这一场文化盛宴,让人们的这个年过得格外诗意盎然。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技,不如说是古诗词爱好者的团聚和联欢。场内选手有与高手过招的痛快,场外观众看得欢畅淋漓,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热爱。渺渺银河、浩瀚诗海,中华文明历史上诗篇灿若星汉,诗意带来的平静的力量不应该被现代人所遗忘。 
  从诗词大会受关注,反思我们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哪些进步空间,如何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应试教育“兼容”,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如何让新媒介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邀请一线记者、相关专家撰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沪上选手表现不俗,折射诗“壤”深厚 
  在春节期间备受关注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除最终夺冠的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之外,姜闻页、侯尤雯等上海选手也展现了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她们在赛场上表现不俗,固然有个人禀赋和家庭教育因素,也与上海在普及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探索有关。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语文课堂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在武亦姝爆红之后,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一些学校在古诗词教育方面,不仅完成了教育部门、考试大纲要求的“规定动作”,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自选动作”,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在武亦姝就读的复旦附中,六册的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早已被列入必修课——她在节目中脱口而出的《诗经》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收录于这套教材第一册。如果没有平日里的扎实积累,很难在“飞花令”这种高难度环节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再比如,姜闻页所在的上海中学,在完成统编教材的教学任务之外,还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作品;而初一女生侯尤雯就读的文来中学,不仅会给学生自编传统文化教材,还会组建学生古诗文学习社团,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兴趣的环境。可以说,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性配合,共同成就了这些“古诗词网红”。 
  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得益彰的是,上海在课堂之外也有一些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上海每年举办的市民文化节中就有中华古诗词大赛,还有专门的市民诗歌节。这些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化涵养,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最终通过家庭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上海绝非一个人人都喜欢吟诵诗词的城市,有学生家长就曾质问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为何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持有这种疑问的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如果不能让大家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将步履维艰。 
  诗词教育在古代长期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不学诗,无以言”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不容否认的是,诗词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和功能已经变了,实用性和功能性越来越弱,现代人不太可能用古诗词来抒情达意。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 
  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的话说,古典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生活;其二,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文化、物质享受、物质财富都迅速丰富的时期,但我们的精神文化则呈现出一种贫弱的面貌,从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中可以汲取精神养料。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词的情怀和精神仍能与现代人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仍然具备在当下和今后社会流行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种带有历史烙印的文化载体,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武亦姝的出现令人惊喜,但惊喜之后也应当有一些理性思考。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涉及的考题其实并不算特别难,但一些原本“妇孺皆知”的诗词名篇名句,在经过筛选的百人团中依然有大量选手答错。这恰恰说明,当前的古诗文教育,尤其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前不久,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小幼学校要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各地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为此不断创造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条件,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淡化应试味,更多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逐渐爱上诗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期待传统文化进教材、搭平台、育师资等各项工作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推动传统文化更好传播与传承的强大合力,让“诗意”在生活中汩汩流淌。 
  赛诗歌创作,让香港诗词大会诗意淋漓 
  《中国诗词大会》正成为热点话题。可以预期,由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引导,中国大地上会掀起一个阅读古诗词的小高潮。这是好事。期待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能慢慢得到恢复。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香港的诗词大会。从1991年至今,香港诗词大会每年一届,已坚持办了26届。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诗词比赛背诵,而是创作比赛。香港诗词大会的正式名称是“全港诗词创作比赛”,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中央图书馆联合举办。 
  查阅历届比赛的资料与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主办者都要欣喜地宣告:是届参赛者的作品水准甚高。起初,我以为这是鼓舞士气之词,后来发现还真不是主办者在为香港人“王婆卖瓜”。 
  诗词作为最正宗的国粹之一,在人们匆匆搵食的香港,不但被顽强地接续,且生机勃勃,令人对港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先看看两首香港中学生写的律诗。其一题为《赠人移居国外》,作者是圣公会曾肇添中学学生林梓凤: 
  幽女万里一身孤,静看千星坠剑鑪。 
  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 
  恒娥药炼青烟冷,姑射龙回夜气纡。 
  寒影徘徊徒对叹,相忘尔我在江湖。 
  诗的写作时间是1994年。香港回归前,港人曾掀起一波移民浪潮。从诗中看,应该是同学好友成为这浪潮中的一分子。诗中描写的话别气氛凄凉惨淡,颔联“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对仗工稳,造句奇崛,出自一个女中学生之手,令人惊讶。 
  再看一首,题为《过车公庙》,作者是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学生黄令时: 
  绀墙香火沥源乡,六百年前旧战场。 
  一死宋臣留姓氏,千秋古庙耿辉光。 
  廊花剑血红疑染,风树干戈哭有殇。 
  感慨读碑斜日暮,还将此意咏沧桑。 
  车公庙位于香港沙田,为纪念传说中的南宋名将车工而建。除了“风树干戈哭有殇”这句令人印象深刻外,说不上多么精彩,只是一首合格的律诗。但是,考虑到作者不过是一名中学生,我们最好加以鼓励,不能再有更高的要求了。 
  上面的两首诗,分别获得1994年律诗创作比赛的冠亚军。 
  “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分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学生组包括大中学生,公开组包括社会各阶层。应该是因为它已囊括了大中学生,因此后来就不再单独举行学界的诗词比赛了。 
  那么,怎样保证诗词创作比赛作者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代笔?这个并不难。香港诗词创作大赛的做法是,学生组的入围者要在评委面前做对联,然后再确定是否获奖,以防作品非出自学生之手。 
  持续了26届的香港诗词大会有力地说明,香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不但丝毫不输内地,甚至比内地一些地方做得还坚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