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楷模李元礼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襄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襄城县人。他生性正直清白,世人评他“谡谡如劲松下风”,他的杰出人品和学识,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一,所谓八俊,即当时士人心目中八位精神领袖。李膺为官期间,特别是他担任校尉期间,与陈蕃、杜密等人一起主张整顿吏治,纠劾奸佞,成为当时风向标式的人物,人称“天下楷模李元礼”。
李膺不喜欢交际,更不喜欢迎来送往,所以他与一般人没有交接来往,与他有交情的是同郡荀淑、陈寔等人,荀淑是他的师长,陈寔则是他认同的朋友。据说李膺总是以有病为借口,从来不迎送宾客。唯有陈寔来,他才出门迎接。陈寔的大儿子元方来见李膺,李膺与他说完话,让他到厨房中灶去吃饭,元方窃喜,因为自己的表现能中李膺之意。荀淑的儿子荀爽当时已经很有名了,他去请见李膺,而且还为李膺驾了车,回到家里,十分荣耀地告诉家人:“我今天不仅见到了李膺君,而且还为李君当驭手(司机)了!”
当此之时,李膺名望非常高,士人一经他赏识,便能得世人认可。南阳樊陵请求李膺收他为门徒,被李膺婉言谢绝,后来这个人阿附宦官,卖身求荣,官到太尉,被清正的人们所不齿。同县人聂季宝,出身寒门,李膺的朋友杜密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但不能确定到底能担当多大的任用,请李膺帮忙看看。李膺接见聂季宝,在门前台阶上铺了块为牛御寒的蓑衣,俩人就坐在上面,相谈甚洽,并且断定“此人当作国士”。聂季宝后来的确有一番作为,所以《太平广记》说“卒如其言”。
李膺做司隶校尉时,仍是不喜交际,一般人都闭门不纳,只有俊才和清誉的人,或者是家中亲戚,才能通报入门。孔子的后裔孔融,时年十岁,随父亲去拜见李膺。孔融对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门人放他入内。及见到李膺,李膺并不认识这个亲戚,因而问他:“先生与在下是什么亲戚呀?”孔融应声即答:“以前我的先祖仲尼(孔子)与您的先祖伯阳(老子),曾有师生之尊亲,您我都是两位先祖的后人,所以在下与君是奕世通好呀。”李膺与在场的朋友都以孔融为奇才。
李膺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仕途,升迁至青州刺史,巡视青州,青州的守令官员皆畏李膺的威明,“多望风弃官”。后又做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自李膺驻守边关,鲜卑莫敢入犯,“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由此看来,李膺不仅有思想、有文才,还是一个军事家。到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李膺又受征调,担任河南尹。在河南尹任上,李膺处理了一件大案。当时宛陵县大姓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乡,在任时贪污纳贿,声名狼藉,仍贪婪不止,以至于回乡时,将郡舍里的新奇摆件,他都搬到车上,载回宛陵。但他没想到,李膺是个清廉的人,断容不得他这种贪得无厌之徒,立即向朝廷上表奏报了羊氏的罪行。
李膺在司隶校尉任上也做得轰轰烈烈。时宦官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残暴贪婪没有仁道,民愤极大。张朔害怕李膺的威严,畏罪逃回京城。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屋内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吏卒砸开柱子,抓捕张朔,交给洛阳县法庭。录下口供之后,立即依法处置。张让向桓帝哭诉,状告李膺。桓帝召李膺问明情况后对张让说:“这是你弟的罪过,司隶哪有过错呢?”自此以后,各位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小心谨慎,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廷。桓帝感到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当时河南有个善于看风向以占卜的人张成,与宦官颇有交通。张成可能从宦官那里得来消息,知道朝廷将下大赦令,于是他假装根据风向推算,说不久会有大赦,趁机教唆儿子报复杀人。司隶校尉李膺督促部下将其子抓捕,不久真的大赦令下来了,但李膺查明实相后,仍下令按原判将之处死,不为权势和利诱所动。
李膺死后,其英名激励当时的仁人志士,他们以与李膺相关而自豪。由此可以见人心的向背,坚持正义的人始终活在人们心里。(国瑞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