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阎又文—— 隐蔽战线上的红色传奇

1962年9月25日,年仅48岁的阎又文去世了。《人民日报》发表讣告,沉郁的忧伤之外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但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传奇。

阎又文是共产党员,但是其墓碑上没有入党时间,解放前的履历只有“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阎又文深爱家人,但是临终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句话“有事找组织”。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三十多年后,家人才深深体会到。1997年,原中央社会调查部部长罗青长撰文《丹心一片照后人》,深切缅怀战友阎又文,盛赞其多年“白皮红心”,是隐蔽战线的典范。这时,阎又文去世已经35年。生死相继,他潜伏了整整一个甲子。

阎又文是山西荣河人,外表有儒雅之风。他1933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在校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1937年,日军入侵山西,阎又文决定投笔从戎,辗转来到延安,在刑西萍(徐冰)的建议下,利用和傅作义是山西荣河老乡的身份,进入傅作义部队从事抗日工作。阎又文思维敏捷、文笔出众,很快备受傅作义信任和器重,开始了传奇的潜伏生涯。

1938年,阎又文已经担任了傅作义部团政治部主任;9月,他又秘密入党。1939年,傅作义将阎又文调为自己的秘书,负责思想宣传和政治动员。阎又文在这个岗位上如鱼得水。即使在皖南事变之后,阎又文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依然按照党的既定要求,“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默默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阎又文的大力推动下,傅作义部队的各级政工人员和基层连队的“奋斗室”(相当于政工部门)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和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们甚至参照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十项纪律”,要求全体官兵坚决贯彻执行。由此,傅作义的抗日部队军纪肃然,战斗力旺盛。

这样的部队,招致了国民党内部的质疑,有人认为傅作义的35军已经“赤化”,连作战风格都和“八路军”相似,并戏谑其是“七路半”,离“八路”不远了。不仅仅是国民党内部,就连当时日军情报系统对傅作义部也是大惑不解。

阎又文的不懈努力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为以后和平解放北平埋下了伏笔。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此时,阎又文不仅仅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还是国民党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并兼任十二战区机关报《奋斗日报》社长。1946年初,中央派专人重新打通了他的联系渠道,并建立了直达中央的绝密单线联系,情报线被严密控制在“阎又文—王玉—罗青长—李克农”的范围。

1947年7月,国共战场形势逆转,国民党进入全面防御,傅作义拥兵六十万,坐镇华北,动向影响全局。

此时,阎又文进入了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核心决策层,以其特殊的身份为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关键信息,一字何止千金:预判傅作义未必会援助东北,坚定了中央打辽沈战役的战略决心;飞报傅作义部将要南下,于是中央急令刚刚结束辽沈战役、原本计划休整一个月的东北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火速入关,完成对国民党华北重兵集团的合围,为平津战役奠定了胜局;细致引导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这些工作,只要完成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名垂青史,而每一项都与阎又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阎又文高效的情报工作,令身处战场一线的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深感振奋,他赞叹道:“对傅作义的情况了解得如此准确及时,在战场上是极其罕见的!”是啊,这种“准确及时”,源于坚定的信仰、抱定牺牲的态度。

1948年10月,北平的国民党军已经陷入重围。风声鹤唳下,国民党特务机关疯狂搜捕中共情报人员。绝密单线联系人王玉准备进京和阎又文接洽,李克农极为严肃地要求王玉“切记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暴露阎又文,就是牺牲了也不能暴露”。而阎又文以同样的牺牲精神,忘我地开展情报工作。

忘我到什么程度?1949年元旦之后,傅作义部是战是和处于关键时期,阎又文几乎以每日一份情报的频率,把傅作义的军事情况甚至个人思想动态及时传递出去。这是近乎“疯狂”的举动,但是为了整体战局,阎又文已经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了。有的时候,甚至是上午刚刚发生的事情,下午组织已经掌握了。为此,毛泽东曾给隐蔽战线题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全国解放后,胜利终于来临,但是按照中央的指示,阎又文依然深度潜伏,辅助傅作义开展对国民党旧军队的改造。之后,无论是率绥远旧部入朝参战,还是在水利部工作,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阎又文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都拳拳可见。

三年困难时期,阎又文担任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他严禁家人搞特殊,和普通百姓一样,家人也都吃不饱肚子。在各地出差,阎又文也是和大家同吃同住。有一次在安徽出差三个月,他的主食就是红薯秧煮汤,偶尔得到一碗面片儿汤,也是分给了当地的孩子。

星辰大海,壮心不已。无底深海,波澜不惊,澎湃着的却是无穷的力量。1956年,阎又文曾留下一首诗作:“独怀凌云志不凡,干高枝大拔群巅。阳春三月花似锦,英雄树下赞木棉。”木棉花落,但永不褪色,那是忠诚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