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和重要亮点。每年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党中央许多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信号于此间释放,通过代表委员的热议传递党的声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与伟大斗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定位上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抓管党治党。这些重要论述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逻辑起点。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鲜明强调“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坚强政治定力和顽强意志品质。
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深沉厚重的为民情怀。
从十八大闭幕后中外媒体见面会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2013年3月17日本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宣示“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到2014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动情表示“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再到今年两会上参加四川、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反复要求打好扶贫攻坚战,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之心、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他深刻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将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在今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他明确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些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庄严承诺。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新形势下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攸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年多来,“小切口”已然推动了“大变局”。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树立了标杆。中央纪委从严从实狠抓落实,坚决纠正“四风”,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6万起,处理19.7万人,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392起、10654人,强化了不敢、知止氛围。全党上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全国两会上,关于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多次。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2016年3月7日,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今年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又着重就反对扶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提出明确要求,释放了作风建设要坚持不懈、抓常抓细抓长的鲜明信号。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此前1个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他特别提出“关键少数”这个概念。
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抓住这个“关键少数”,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方法。全面从严治党也不例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聚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无一不体现了领导带头、自上而下的清晰脉络。
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六中全会通过的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明确提出,要制定高级干部贯彻落实本准则的实施意见,党内监督条例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突出强调抓好“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就要发挥关键作用,正如总书记所强调,“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并联系实际对“三严三实”进行了详细论述。这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2015年4月,《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
2015年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总结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推动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政治局要自觉把“三严三实”体现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到对分管方面的管理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为全党作出表率。
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严明纪律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进一步发扬纪律严明这一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严明政治纪律,三次全会强调严明组织纪律,五次全会要求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六次全会强调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七次全会提出全面加强纪律建设。不难看出,加强纪律建设,已经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和治本之策。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纪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和《条例》,都对严明政治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政治生态”是一个高频词。
2015年3月6日,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3月9日,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说,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今年3月7日,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根本目的在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从实践来看,通过持之以恒的正风肃纪、“打虎拍蝇”、建章立制、强化责任,全党上下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定不移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今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重要讲话中均有深刻阐述。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有不少企业界人士。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全国两会这个重要政治平台,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的内涵,引起强烈反响。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他说,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这一重要论述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之间清白交往、良性互动指明了方向、划出了底线。
目前看来,政商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少新气象,“亲”“清”理念逐渐成为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不少地方出台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政与商双方行为规范有了边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健康的政商关系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