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韩愈一生坎坷,仕途跌宕起伏,但勤学上进、清廉刚正的家风塑造了他不屈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文人的使命感伴随他的一生。无论是劝学文《师说》《进学解》,还是家训诗《示儿》《符读书城南》,勤学苦读在韩愈的家训、教育思想中一以贯之,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子孙后代,更感染了当时和后世的无数学子。 详细
颂碑传世 进学齐家
话说韩愈
终归故里——韩园
李白为韩愈父亲撰写去思颂碑 赞扬韩家门风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经过慎重的寻访,李白了解到,韩仲卿在当郡守期间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施政才能。鲜少为一个人单独作赋的李白忍不住提笔写下流传至今的文字:“其或继之者,得非韩君乎?”
掀起“古文运动”,鼓励文人积极入世
公元814年,韩愈回到长安后,致力于倡导文风、文体、语言文字的全面革命,鼓励文人积极入世,用毕生所学为百姓谋福。一时间,大量精彩绝伦、求真务实的文章在当时的社会激起千层巨浪。
倡导尊师好学,勉励子孙勤奋读书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在写给儿子的《符读书城南》一诗中,韩愈表达了英雄不问出处,学习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与韩愈家风一以贯之、代代相传。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去世,葬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宝历元年(825年),百姓在韩愈陵墓周围修建了韩园,为韩愈树碑立传,建造祠堂,如今韩园已有近1200年历史。园内千年古柏苍翠,雕塑园艺和谐,碑廊碑林独特,文韵墨香浓郁。
念祖 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孟轲二母之俦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概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
勤学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自立 金璧虽重宝,废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震
从李白《去思颂碑》谈韩愈家风
综合《去思颂碑》的内容推理,韩家老太太的家风、韩氏家风应该是“坚持原则,爱憎分明,注重学习,增长才华,为民谋事”。从韩愈的种种表现来看,韩愈秉承并发扬光大了韩氏一门的家风,同时也注重把这种门风教导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