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丝路上的传奇旅行家
对于古罗马贵族而言,身穿朱砂染过的丝绸出席晚宴,使用青绿润泽的瓷器盛放佳肴无疑是件极为美妙的乐事,这些通过丝绸之路运来的物品构成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全部想象。一千年后,一个威尼斯商人对丝绸之路的重新丈量使得欧洲人对“丝国”的想象变得更为具体:壮丽的朝堂、灿烂的宫殿以及数百万人口的城市。这个商人就是——马可·波罗。
从威尼斯到元大都
13世纪的威尼斯有着欧洲最优良的港口以及发达的制造业、商业,是中世纪西方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君士坦丁堡、地中海、黑海一带进行长途贸易。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剌·波罗及叔父玛窦·波罗便是其中一员。
1260年,尼古剌·波罗与弟弟玛窦·波罗在君士坦丁堡购买了大批珍宝商货,再次踏上了东去的商贸之路。他们到达蒙古钦察汗国(今南俄罗斯地区)君主别儿哥汗的驻地,并顺利将所携货物以两倍的价钱出售。其后他们抵达东方名城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在居留不花剌的三年中,适逢旭烈兀派往朝见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经过,在使臣的劝说下,兄弟二人随使臣一路前行,最终于1265年到达忽必烈的驻地——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尼古剌·波罗和玛窦·波罗由于博学贤明而受到忽必烈的优待,被任命为使臣,将忽必烈的亲笔书信呈送教皇。
1254年,尼古剌·波罗的妻子诞下了一名男婴,他们给他取名叫马可·波罗。童年的马可·波罗跟随母亲在威尼斯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往返于东西方的商队,远在东方的父亲在他心中播下一粒向往的种子。1271年11月,马可·波罗跟随回家省亲的父亲和叔父踏上东去的旅程,这一年他刚满17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年龄。他们从威尼斯启程,经地中海、黑海、伊朗沙漠、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他们选择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南道:经新疆喀什、和田以及条件极为恶劣的罗布沙漠,抵达甘肃敦煌。离开物产丰饶的河西走廊,他们继续向东,途经宁夏,最终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上都洒满阳光的草场、蜿蜒流淌的川流以及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宫殿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当他后来回忆起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来自13世纪的由衷赞叹。
“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
“尼古剌君之子马可,嗣后熟习鞑靼的风俗语言,以及他们的书法,同他们的战术,精炼至不可思议。他人甚聪明,凡事皆能理会,大汉欲重用之。”显然,来到元大都的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不乏对自我的褒扬,却也流露出对东方文明的敬仰和赞叹。留居中国十七年,他奉命出使过很多地方:西安、开封、杭州、云南等,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见证了东方文明的繁盛景象。
大都和行在(今北京和杭州)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着墨最多的两大城市。13世纪的大都坐落在燕京旧城的东北方,是一座方正如棋盘的城市,四周城墙环绕,道路划线整齐,“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每年忽必烈都会在此居留。城中既有壮丽的宫殿也有美丽的房舍,其中尤以大汗所在的宫殿最为庄严富赡。
作为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都城内外人口繁多,商业繁盛,“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都在这座城市汇聚,或者献给君主宫廷、男爵骑尉,或者供应广大的城市需求以及屯驻附近的大军。以至于马可·波罗不由赞叹,“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美善至极,无以言表。
对于杭州,马可·波罗同样不吝赞美之词。根据马可·波罗的描述,我们似乎可以揭下这座城市当年的面纱:周长百里,规模甚大,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道路、河渠、桥梁不仅宽广而且纵横交错,“内有一万二千石桥,桥甚高,一大舟可行其下。其桥之多,不足为异,盖此城完全建筑于水上,四围有水环之,因此遂多建桥以通往来。”
作为一个商人,杭州城不计其数的大市小市不能不吸引住马可·波罗大部分的注意力。他眼中的杭州是最富丽名贵的国际化城市,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这些市场的交易量巨大,每逢集日,有四五万人携带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这里进行贸易。此外,市场周围还建有售卖香料、首饰、珠宝的商店,价格十分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繁荣的商业贸易,马可·波罗对西湖的盛景也有详细的描写。“沿湖有极美之宫殿,同壮丽之邸舍,并为城中贵人所有。亦有偶像教徒之庙宇甚多。湖之中央有二岛,各岛上有一壮丽宫室,形类帝宫。”据他记载,城中百姓每逢宴会或者婚礼,就会选择在这个宫殿举行。他们经常携亲约友乘坐游船到西湖观景,这些船可容纳十到二十人,舟身平稳,游客可以通过两旁的窗户欣赏风景。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杭州民众的生活是较为富足舒适的。
“我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留居元廷十七年之久,马可·波罗开始思念故乡,他多次向忽必烈委婉请求返乡,但是并没有获准。后因伊利汗国阿鲁浑遣使到元廷求婚,他最终得以以护送公主出嫁的名义返乡。这一次,他走的是海路。1291年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叔父从泉州离开中国,经过苏门答腊、印度洋、霍尔木兹港,最终于1295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威尼斯。
当马可·波罗一行人身穿蒙古衣服,说着一口鞑靼语站在自己家的房子面前时,发现已经无处可去,威尼斯与邻国吉那哇的战争又使得马可·波罗本人沦为俘虏。不过,漫长的监狱囚禁岁月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描绘他在东方的经历,他把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口授给皮撒城的文人鲁思梯谦,后者用法兰西语将这段传奇之旅整理为《马可·波罗游记》。四年后,声名远播的马可·波罗被吉那哇人释放,回到故宅并得以终老。
一百多年后的1492年,哥伦布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时,他的行李中除了有西班牙国王写给各国君主的国书之外,还有一本自青少年时期便十分喜爱的书籍——拉丁文译本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得一个物产丰饶、文教昌明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富庶而神秘的东方震惊和刺激了笼罩在瘟疫和战争阴影下的欧洲人,激起了航海家对东方的向往,进而推动了探险活动,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地理大发现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地理方面,马可·波罗的影响还在于政治和外交层面。作为忽必烈的亲近之人,他积极推进蒙古和基督教世界的友好。马可·波罗的影响力也绝不仅限于欧洲,当我们检阅他的行走轨迹:从威尼斯到元大都,再从泉州回到威尼斯,可以发现其路线与古老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几乎重合。马可·波罗从陆上丝绸之路走来,再由海上丝绸之路回乡,他对13、14世纪中期两条丝绸之路交流情况的记载使得这两条路线清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马可·波罗的描写,让世界对丝绸之路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中,13世纪西方的马可·波罗同公元前2世纪东方的张骞不谋而合,共同使这两条古老的欧亚交通线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熠熠生辉。(王亚楠)
■链接
丝路历史重要节点
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汉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此,西域的良马及葡萄等农作物传入汉朝,而中国的丝织品、漆器以及铸铁、造纸和凿井技术也开始西传。
●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亚洲西部的波斯湾,熟悉了沿途的地理情况和风俗习惯。
●唐太宗时,僧人玄奘到天竺研究佛经。归国时,玄奘带回佛经600多部。玄奘的西行之路,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唐朝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外国人数以万计。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又经天竺传到阿拉伯国家。天竺的医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中国。
●元朝时期,经丝绸之路往来于中西方的商人商队众多,欧洲、西亚、中亚的商人携带金银、香料、药物等来中国,换取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
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和帝时,天竺几次遣使赠送方物。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把象牙等送给汉桓帝。
●唐代以后,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政府组织了七次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和官营海外贸易,即“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一行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世界对博大的中华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即“秦”的译音;或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唐人”,把中国学称为“汉学”“唐学”。在中西文明源源不断碰撞交融的背后,丝绸之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