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领导干部警惕!6大扎心贪腐陷阱,不知不觉被“拉下水”


1、“我只是介绍认识了”

罗凯(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

罗凯通常并不直接向地方官员提要求,而是通过饭局把该开发商介绍给官员认识,大家就彼此心照不宣。

申英(中央纪委第十二纪检监察室原处长):

“就认为我又不批地、我又不批钱,而且我也没有押着手去,让干部帮你去批地批钱,只是介绍认识了,这能是什么样呢?实际上你还是利用了你自己的职权。但是在某一个时点,可能人在局中的时候,他可能会用这些东西来作一种自我安慰。”

在罗凯和申英的案卷中,金条、名表、珠宝、商人赠送的礼品琳琅满目。这些贵重礼品足以告诉人们,他们只需在饭局上出个面,就能为商人带来巨大的利益。

2、这一次”

朱明国(广东省政协原主席):

“第一次你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之后,比如说你第一次收了10万,那么你收了10万和收100万,收100万和收1000万,它只不过是加一个零。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

3、“弥补家庭亲情和感情的债”

刘建营,中央纪委第十一纪检监察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他曾参与查办薄熙来案、白恩培案多起大案要案,曾因表现突出而立功受奖,一直被视为优秀的工作骨干。就在他被组织审查的同一天,他担任调查组组长查处的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这样的巧合,令人唏嘘。

刘建营原来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能吃苦、也吃过苦的一个人,他在委部机关办了这么多的大案要案,也应该说算是一个名人了。他对亲情的弥补导致他以权谋私,这是他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拿权力来去变现,用金钱来去弥补家庭亲情和感情的债。

刘建营的违纪问题,不少都和家人有关,包括安排他们在某私人老板的公司挂职吃空饷、帮他们承揽一些经营项目获取利益等等。刘建营长年出差在外,他觉得自己对家庭有所亏欠,但这种错误的“弥补”,最终带来的却是悲剧。

除了为家人办一些不该办的事,刘建营自己在和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通过所谓“借钱炒股”的方式获取利益,也帮一些老板办事收受钱财。

“为官伤亲,就是做清官,那你就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包括家里人对你的一些诉求,会得罪亲人,会伤了他们的心。但是你要是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要求自己,你还只能去那么做。一旦开了个口子,想不伤他们的心,最后就可能会造成对他们心灵的更大伤害。”

4、“不收得罪人吧”

2006年,金道铭调任山西省纪委书记,本应对治理腐败有所作为,却最终成为山西落马的七名省部级干部之一。从2007年到2014年,金道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煤矿资源整合、职务晋升、压案瞒案等事项上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3亿元,以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开始去了山西之后,他定了一条规矩,过年过节不收钱物,但是后来发现,有一些省级干部之间,过年过节也要互相送,就随波逐流了。

金道铭到山西任职时,正值山西煤炭经济的黄金时期,也正是政治生态最为污浊的时期。干部之间逢年过节送礼收礼成风,跑官要官现象严重。金道铭刚到山西,就有人开始上门试探。他最初也曾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但很快就有人“提醒”他这样会得罪人。

“有人提醒过我,在这儿也别太较真了,你还是稍微处理得还得巧妙点,就是别得罪他们吧。”

5、泄露工作机密:“一个干来访接待的有多少信息量啊,没有什么”

袁卫华(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

袁卫华众多违纪行为中最为突出、最为恶劣的问题,是故意泄露案情。他不止一次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004年,他主动向某副部级干部泄露举报内容。这名副部级干部任职的地区,属于袁卫华所在的第六纪检监察室对口联系的地区之一,袁卫华因此有机会掌握反映该地区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而第一次泄密,就换来了一个超乎他想象的大工程。

袁卫华泄露问题线索交换来的第一个工程,这个保护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被交给了袁卫华父亲的工程队。在儿子到中纪委工作之前,袁卫华的父亲手下只有一支三五个人的小包工队,只能承接一些防水、房屋翻修的小工程,但他儿子却帮他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承揽工程专业户。袁卫华则要求父亲订立遗嘱,写明“将家庭财产全部给大儿子袁卫华”。多年来,袁卫华利用自己的权力,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

2014年到2015年,袁卫华在天津查办相关案件,时任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的黄兴国就主动地多次与袁卫华接触,打探武长顺案件、杨栋梁案件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套取、打探关于黄兴国本人一些问题线索。袁卫华都一一奉告。为此黄兴国多次地请袁卫华喝酒、吃饭,赠送名贵手表等贵重的礼物。……就在2015年被立案审查的前几天,袁卫华还为父亲运作拿到了两个工程。他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情节如此严重,令人震惊,也令人深思。

刘忠(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

刘忠本人是信访干部,他能够接到信件,看到信件,然后在这过程中,他就掌握一些信访举报信息,这个信息就成为他跟武长顺进行利益交换的工具。

这个案子,是在对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案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被牵扯出来的。调查发现,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刘忠收受武长顺的财物,向他泄露举报信息。武长顺落马前,在天津是极具权势的人物,但号称“武爷”的他却人前人后对刘忠以哥们儿相待,十分热情。

“我跟武长顺的关系就像我上了高铁一样,我下不来了,速度太快了。当时认为跟他交往还特别高兴,谁能跟武长顺说句话,谁能请武长顺吃顿饭,包括好多领导跟武长顺吃顿饭,那都是好像是另眼看待的。”

“我跟武长顺的关系不是秘密的。他们别人办不了,你看,我能办,武长顺买你账。买账的后面我们领导就说,以后别老跟他来往,他看你不就是你的位置吗?我说我位置,一个干来访接待的有多少信息量啊,没有什么。”

虽然领导进行了谈话提醒,但刘忠并没有就此收手,因为背后有私利作祟。武长顺帮刘忠用低价买过房子,还帮刘忠的家人安排工作。当武长顺开始向他打听有没有人举报自己、是什么内容时,刘忠自然也就全盘托出。

信访干部看似权力不大,但能接触到的信息却很特殊。刘忠作为信访部门的领导干部,不仅像武长顺这样的领导干部有意和他交往,还有一些商人为此和他拉近关系。

6、“拿镜子照别人”

明玉清,中央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正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兼副主任,先后联系西南、西北等地区。经查,明玉清长期以来,与多名领导干部、商人老板关系密切,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玉清仍然与他们频繁出入酒店,大吃大喝,继续进行权钱交易。

“我在这个机关工作27年了,一直都是张着嘴说别人,尤其是过去拿着镜子是照别人,没有照过我自己,现在回过头来对照自己,主要是私字,私心,贪。

当了局级干部之后,尤其当了副主任以后,身边的朋友也多了,找你吃饭的也多了,哪来的应酬,人家不是看着你的地位、权力,想利用你吗?但是自己这个方面没有把持住。”

在对明玉清的审查中发现,有一些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甚至上门到明玉清家里吃饭送礼。这些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和他拉近关系,看重的自然是他手中的执纪审查权。而明玉清和他们交往,也有自己的目的。他一方面利用执纪审查权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纪检干部拉关系;另一方面,就商人老板请托事项向这些领导干部打招呼,收受钱物上千万元。

朱明国(广东省政协原主席):

朱明国曾先后担任重庆市政法委书记、广东省纪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在担任多个职务期间,都曾经利用职权和影响力谋取私利。曾经身为执纪执法者的朱明国,形容自己过的是两面人生。

“我在台上给干部上课、讲话,我都要求大家廉洁奉公。但我在私底下又收受贿赂,钻制度的空子,这就是两面人生。位高权重吧,感觉到在纪委,你是监督别人的、是查别人的,没人监督你。”

“说不好听的话就是,人家不怕种树的,人家只怕烧山的。纪委书记对某一个干部、某一个党员的看法,都是决定这个人一生的,至少一段时期的升迁荣辱。所以一般的领导干部都怕纪委,这是肯定的……最后都是组织通过、组织决定、集体通过,但是谁先提,用人的提名权是最至关重要的,没人提名你是进不了那个圈子的。当一把手35年,我的体会如果你一把手开口了,基本上没有人反对。”

朱明国落马后,从这座别墅里搜出了大量财物。经调查,他收受各项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1亿余元,另有9104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2016年11月法院公开宣判,朱明国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资料 | 中纪委官网、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

整理 | 人民论坛记者张译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