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干部不"报家底"被查?新规不放"漏网之鱼"
从个人婚姻到子女房产,从投资经商到海外存款……各地领导干部近期正在集中填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这项走过22年的制度,从只报不查到既报又查,从部分查核到“凡提必核”,已经成为从严治党的一把利器。


新版个人事项报告突出"关键少数" 信息更明晰
2017年版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堪称去年的升级版,许多报告项目细化出多个子项目,内容详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报告主体进一步突出了“关键少数”
对报告对象的范围作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区分。
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党政机关县处级副职以上的干部,都要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报告对象,范围同党政机关一致。
将未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报告对象范围调整为领导班子成员及内设管理机构领导人员,将国有企业的报告对象范围调整为中央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省管和市管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
报告事项内容突出领导干部的家事、家产情况
总体上还是报告8项家事、6项家产共14项内容,但有的项目作了进一步明晰、补充完善,个别项目作了合并调整。家事包括婚姻、因私出国(境)证件和行为、移居国(境)外、从业、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况。家产包括工资收入、劳务所得、房产、持有股票、基金和投资型保险、经商办企业以及在国(境)外的存款和投资等情况。
增加了抽查核实的规定
抽查核实在《规定》中专列了5条,对开展查核的方式、比例、对象以及查核结果运用等作出规定。对家庭财产来源合法性验证、查核结果的运用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同时,明确了查核联系工作机制和抽查核实纪律。[详细]
"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个人事项"官员被查处
十八大以来,全国因查核发现不如实报告等问题被暂缓任用或者取消提拔重用资格,以及后备干部人选资格9100多人,因不如实报告等问题受到处理的共12.48万人,这其中不乏一些省部级干部。
案例一:隐瞒房产
姚木根,江西省原副省长,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申报中,只申报了2套房产;而在中央巡视组的抽查中发现,他实际拥有12套房产,分布在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而且大多地段好,有些房子价格不菲。而这些问题,也成为查处姚木根的突破线索。[详细]
案例二:不讲真话
2016年3月30日,四川省纪委通报了四川省公安厅原副厅级侦察员何宗志被开除党籍和取消退休待遇的消息。2017年4月5日,何宗志被遂宁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在关于他的通报中就这样写道: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组织进行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
犯了错,本应该如实说明,可何宗志试图通过欺骗组织逃避惩罚,结果是自欺欺人。[详细]
案例三:隐瞒股票投资
湖南省汝城县原常委、县政府原常务副县长陈向华不按规定如实报告房产、投资及购买股票等情况问题。陈向华在任汝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期间,违反组织纪律,于2014年至2016年,每年均未按规定填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隐瞒其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投资及购买股票等情况。
投资及购买股票等情况,是《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明确要求必须要如实填写的个人事项,对此隐瞒不报,是严重的对组织不诚实的行为。[详细]
案例四:档案造假
2014年7月,中组部发布查处山西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档案造假案。王红英,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经查,2003年12月,王分别请托时任太原市商贸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副调研员)王秋兰和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某某,伪造自己担任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正科级)的《干部任免呈报表》并加盖公章。同时,王实际出生日期为1976年3月14日,1991年以来先后3次进行涂改,最后将出生日期改为1978年12月15日。[详细]
申报个人事项之后,还需制度配合
对于新印发的《规定》和《办法》,网民期待“阳光能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不过,有人也表示要一方面防止干部“报家底”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要谨防处理问题时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凡提必核"与抽查相结合,不放过"漏网之鱼"
要求在填写个人事项报告后,进行反复核查,坚持严谨性。“填报”与“核实”要一致,不能只填不核,拒绝形式主义。另外,还要坚持开展抽查活动,对领导干部房产财产、子女就业、婚姻变化等情况要重点核实,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防止欺瞒行为的发生。干部管理监督需要更加科学、精准和严厉。[详细]
问责制度要敢于较真碰硬,防止"带病提拔"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明确了认定漏报、瞒报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具体情形和处理依据。对上述问题要做到铁面无私,严肃批评教育,调岗停职或降职免职,促进干部廉洁自律,从源头上扼杀贪污腐败的小火苗,防止带病提拔和及时挽救干部。[详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坚持公开监督
领导干部如何向组织汇报个人有关事项,民众对此有很大的期待。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要求相关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跟上中央反腐的力度和节奏,不能上面惊涛骇浪,下面波澜不惊。通过公开的渠道及时把检查结果向大众公开,在检查过程中防止“做手脚”,加大监督力度,让执法过程在阳光下曝光,让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民众的监督,促进干部廉洁自律,争做“透明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