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广西省桂平市创新“科技+制度”民生资金监管新模式

 
广西省桂平市创新“科技+制度”民生资金监管新模式


  2011年以来,广西省桂平市以民生资金发放过程中易发多发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坚持“科技+制度”的工作思路,创新民生资金监管模式,将该市家电下乡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城市低保资金等63个项目列入民生资金电子监察系统监管,以动态公开的科技手段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该市各项民生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一、落实公示制度,实施“阳光操作”。
  
  该市将电子监察系统监管资金收管用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内容,完善政务、村务公开,严格实施强农惠农资金受益对象资格审查制度。健全市、乡(镇)、村(屯)三级公开监督保障措施,在全市18个涉农单位、26个乡镇、430多个村屯建立统一的民生资金公示专栏,对落实到村的强农惠农项目资金的详细情况进行公示;同时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建立乡、村动态跟踪管理机制,一旦受益对象资格或条件改变,即予以相应更改。坚持“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政策、资格和补贴补偿对象“三公示”,切实保障基层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在乡(镇)、村、屯组建三级信访监督网络,形成便于群众反映问题的“直通车”制度。
  
  二、健全制度,筑起资金运行“防护墙”。
  
  针对民生资金数量大、涉及行业广、管理部门多的难题,该市围绕强农惠农资金、民政救灾救济款物等电子监察系统监管项目资金的运行、监管、责任追究和考核等环节,制订、细化资金监管制度和实施细则共20多项,有效促进了电子监察系统监管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各单位结合实际,对上级有关制度也进行细化,先后制定了《桂平市财政局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办法》等30多项实施细则和内部监管制度。目前,全市已形成规范资金运行、内部监管、外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四大机制,监管工作逐步进入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稳步推进的良性轨道,从而有效地确保民生资金按时、高效、足额拨付到受益对象手中。
  
  三、严格把关,开辟重要环节监督新途径。
  
  针对当前民生资金运行上存在贪占、冒领、克扣、私分、挪用、转移、拖欠、徇私等问题,该市在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监管工作的运行顺畅。一是把好政策宣传关。充分利用报刊、电视、“阳光热线”户外活动、宣传栏、印发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宣传活动;二是把好管理人员选拔关。切实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素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自律性强、业务熟悉的同志作为民生资金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廉政讲座等专题培训120多人(次);三是把好资金管理关。建立县级报账制,实行专户专账,专款专用,严防资金“跑、冒、滴、漏”。对于发放到农户的资金,全部以“一卡(折)通”形式发放;四是把好部门责任关。18个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和出台各项资金监管具体办法,建立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五是把好纪检监察监督关。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检查,严查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案件。2011年以来,该市立案查处涉及强农惠农资金违纪案件23件。

  通过运用电子监察手段对资金的下达、审批、拨付、发放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实现对民生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全面公开、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控。有效预防了侵占、挪用、套取、冒领民生资金等违规问题以及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虚报项目骗取专项资金、虚列开支套取民生资金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来源:国家预防腐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