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廉洁就是法院最好的门面

廉洁就是法院最好的门面 

  1月5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在广州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上畅谈做人为官之道。他提醒在场官员,做官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官德。要树立正确的为官理念,要为了做事而做官,先做人后做官,而做官又要有高于做人的标准。其中,在行为上要有更严约束,必须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力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标杆和表率。
  汪洋所阐述的做人为官之道,正是徐闻法院从院长到干警所坚持和传承的准则。在建院以来的61年间里,他们以自身为表率,向群众诠释了什么是良好的官德。
  以身作则“先做人后做官”
  “先做人,后做官。”这是一代代徐闻法院人在心里默默秉持的理念。于1985年起担任院长的戴英伟说,他任院长期间最看重的廉政教育手段就是“以身作则”。在这一方面,上一任院长邢谷丰对他可谓是影响颇深。
  翻开徐闻法院的历史档案,1974至1984年担任法院院长的邢谷丰是一个不能绕过的名字。在法官和干警们的心目中,邢谷丰为人十分朴素,为官更是两袖清风。据徐闻法院原行政审判庭庭长王道斌回忆,有一次,市里召开全体干警大会,有的法院建议应该把法院大楼门面搞漂亮一点,要买多一些大理石贴在法院门前。邢谷丰对此发言驳斥:“我们法院的经费很短缺。我要求全体干警不贪赃、不受贿,能够秉公办案,能够廉洁自保,这就是我们法院的光荣,就是我们法院最好的门面。就算把大理石贴满了整个办公楼,但是干警收礼,办冤假错案,大理石贴得再多,办公楼再漂亮也没有用。”
  “廉洁是法院的门面和窗户,涉及到法官的人格和法院尊严,决不能有损。”王道斌的这番话,也是徐闻法院法官干警们的内心心声。
  廉洁风气还需制度保障
  徐闻法院全院在职人员80多人,就有68名党员,这使得徐闻法院队伍思想水平和战斗力大大提升。黄和敖介绍,徐闻法院以“一筑牢二营造三创新”为原则,筑牢廉政思想防线,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创新廉政制约机制,有效地防止了人情案、关系案、权力案、金钱案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以制度保障令法官良好的“官德”延续流传。
  “一筑牢”是筑牢廉政思想防线。每逢重大节假日,徐闻法院便组织干警学习自律规定,敲响廉洁警钟,防止接受吃请、送礼受贿等现象发生。在干部职务晋升提拔时,党组集体进行谈话,为即将走上新岗位的干部植下要树立良好“官德”的思想基础。
  “二营造”是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徐闻法院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将38条警句、格言制作成宣传画,悬挂于立案大厅、走廊、楼梯等醒目位置,每个审判庭门口都挂有“公正、廉洁、为民”的庭训,形成全院上下倡导廉政文化的氛围。
  “三创新”是创新廉政制约机制。徐闻法院先后结合实际制定了涵盖审判业务、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40多项,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2009年5月,该院与检察机关在湛江市率先出台《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议的意见》,并坚持邀请检察长参与该院审委会对一些案件的讨论。2010年6月,法检两院又联合出台《关于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该院设立“执行监督检察室”,在全省、全国开了先河。
  “清贫并快乐着”
  “胸藏清风气自豪。”这是王道斌对徐闻法院廉洁风气的评价。工龄44年、任庭长29年的王道斌,一辈子没有买过房子,直到退休,仍然居住在法院的宿舍楼里。由于家人多病需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王道斌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直到退休数年后才将债务还清。清贫多年,妻子偶尔埋怨几句,王道斌便劝说妻子:“我要贪很容易,但是,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到看守所来看我。”曾经有位老同学带着五千元红包来求他办事,他严辞拒绝:“如果我收了你的钱,就没脸回去见乡亲,就会被人在背后骂‘狗官’。”
  虽然清贫,但徐闻法院干警们却并不缺少幸福感。黄和敖告诉记者,法院对干警们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干警生病住院,法院党组成员结伴前往医院探望;干警过生日,法院会为他送去蛋糕,让同事们给他送上祝福;干警的孩子考上大学,法院组织表彰会,为孩子们送上来自法院的奖学金,让孩子们为父母感到骄傲。“让干警感受到法院的温暖,能激励起他们工作的热情,也是队伍廉政建设的保证。”黄和敖说。
  “来到徐闻法院,我这一生没有了遗憾。”王道斌说,他坚信徐闻法院的法官们必将继续守护这一坚守61年之久的光荣传统,使之继续流传。(记者 范琛 崔财鑫)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