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泸州路径
系统化设计 标准化管理 常态化推进
——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泸州路径
记者 袁震
——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泸州路径
记者 袁震
2011年12月27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总投资20亿元的西南商贸城进入装修收尾期。商贸城业主、浙江商人陈宇感慨万分——20年前,他在泸州经商的父亲,因不堪“吃、拿、卡、要”黯然离开;如今,自己却携巨款投奔这方热土。
“是泸州风清气正、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我。”陈宇道出了心中的秘密。
感同身受的还有泸州群众:近三年,泸州市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2010年,在全国学习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座谈会上,泸州市委主要领导介绍了以常态化管理促进责任制落实、标准化方式推进风险防控的实践和做法;2011年8月,泸州又在全国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现场会上,作了题为《以廉政风险防控“三化”为抓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经验交流;2011年11月,四川省在泸州市召开惩防体系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会,要求在系统总结泸州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分层设计、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全省惩防体系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是泸州风清气正、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我。”陈宇道出了心中的秘密。
感同身受的还有泸州群众:近三年,泸州市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2010年,在全国学习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座谈会上,泸州市委主要领导介绍了以常态化管理促进责任制落实、标准化方式推进风险防控的实践和做法;2011年8月,泸州又在全国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现场会上,作了题为《以廉政风险防控“三化”为抓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经验交流;2011年11月,四川省在泸州市召开惩防体系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会,要求在系统总结泸州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分层设计、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全省惩防体系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经济高速发展,干部廉洁勤政。泸州三年惩防体系建设的实践,再次证明反腐倡廉建设是政治生态清明、经济跨越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层五类互联互动,系统化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在惩防体系建设的制度机制设计上,我们采取了分层设计、分类实施。”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介绍。
惩防体系建设,框架是支撑。如何利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这六根“支柱”,搭建起惩防体系牢固的框架?泸州的做法是:以全局眼光、战略思维、系统方法,对惩防体系构建要素、层次、类别进行顶层设计。
“三年探索,泸州市目前形成了按市、县、乡、村四个层级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产业园区、‘两新’组织五个类别来系统化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的格局。”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田亚东表示,“分层设计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使操作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安排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针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入手;对乡镇普通干部,更多则是从改进作风方面开展教育活动。
泸州以分类实施为原则建立的基本框架,抓住了最易产生腐败的方面和环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产业园区工程项目多的特点,泸州在基本框架设计中,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执行工程建设双合同制。针对县委权力较大的特点,龙马潭区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建设。
“将惩防体系基本框架覆盖到工业园区和‘两新’组织,这一创新,让惩防体系框架扩大了覆盖范围,也是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的有益探索。”四川省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刘光辉认为,通过四层五类互联互动,一个系统化推进惩防体系框架建设的格局在泸州形成。
建立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防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生
惩防体系建设启动之时,泸州自我设问:能不能针对腐败现象剖析出共性问题,并从问题推导风险点,由此防范?
廉政风险防控进入泸州视野,成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泸州市纪委常委张合介绍:“找准廉政风险,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公开权力‘隐私’。”
如何确保找准风险?泸州市对查找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全市统一制定了梳理职权、对照联系、互帮互查、示范带动、严格把关的基本流程。
江阳区委书记朱华介绍:“对照标准,我查找到‘三重一大’事项等方面的主要风险点10多个,并制定了防范措施。”
通过查找,全市县处级单位找出领导班子风险点平均60个以上,班子成员查找风险点平均15个以上。
泸州的廉政风险防控是全员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2009年,覆盖面涉及全市市级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7个县(区)共96个处级单位、142个乡镇(街道)7万余名在职人员。
风险查找出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整个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
首先根据权力大小,划分风险等级高低并规范化落实防控主体。泸州把县(区)委以及国土、交通、规划建设等30多个单位确定为高风险机关,把负责决策、审批、执法、财务、基建、物资采购工作的关键岗位作为高风险岗位,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监控。
随后,标准化编制风险识别流程图。泸州围绕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设计工作流程图,每个流程图都标明风险点、风险等级、风险防控责任人。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流程图》上,“确定资格预审、评标专家名单”环节的廉政风险点是“泄露专家名单”,而防控措施多达3条:专家姓名用编号代替、评审会前一天随机抽出评标专家、整个过程切断一切联络方式。
“即使是新任职的负责人,看到这张风险识别流程图后,也能很快防范风险。”泸州市纪委副书记王国萍说。三年实践,一个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防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起来,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发生。
以常态化为推手,形成即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格局
“建立长效机制,核心就在落实责任制。”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说。
泸州市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即惩防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以法定形式对“一岗双责”和职权进行确认,惩防体系建设成为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的“一把手工程”。
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也使惩防体系设计的制度不会沦为一纸空文。市委将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班子绩效考核、单位目标奖挂钩,并将考核情况在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常态化体现在对制度的完善上,我们把创新纳入制度化轨道,注重把办案成果转化为治本资源,查找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王国萍提到一个案例,“2010年,纳溪区纪委调查处理了一起廉租住房违规入住信访案件。结案后,相关部门立即整改,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了后两期廉租房的分配制度。迄今为止,纳溪区再未发现相关违规违纪行为。”
三年实践,常态化作为泸州惩防体系建设的一大推手,改变了以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布置、半年调查、岁末检查”工作套路,形成了即时落实的工作格局。
龙马潭区针对农村惩防体系建设,出台工作细则,对农村小额资产、资源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实施细则出台一年多来,龙马潭区已规范处置农村小额资产和资源交易行为180宗。
泸州还将党风廉政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三化建设”标准编辑成《党风廉政“三化”建设工作手册》,发到干部群众手中。
“现在只要翻开《党风廉政“三化”建设工作手册》,就知道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干得如何了。”纳溪区棉花坡镇党委书记孔智勇深有感触地说。
四层五类互联互动,系统化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在惩防体系建设的制度机制设计上,我们采取了分层设计、分类实施。”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介绍。
惩防体系建设,框架是支撑。如何利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这六根“支柱”,搭建起惩防体系牢固的框架?泸州的做法是:以全局眼光、战略思维、系统方法,对惩防体系构建要素、层次、类别进行顶层设计。
“三年探索,泸州市目前形成了按市、县、乡、村四个层级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产业园区、‘两新’组织五个类别来系统化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的格局。”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田亚东表示,“分层设计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使操作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安排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针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入手;对乡镇普通干部,更多则是从改进作风方面开展教育活动。
泸州以分类实施为原则建立的基本框架,抓住了最易产生腐败的方面和环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产业园区工程项目多的特点,泸州在基本框架设计中,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执行工程建设双合同制。针对县委权力较大的特点,龙马潭区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建设。
“将惩防体系基本框架覆盖到工业园区和‘两新’组织,这一创新,让惩防体系框架扩大了覆盖范围,也是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的有益探索。”四川省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刘光辉认为,通过四层五类互联互动,一个系统化推进惩防体系框架建设的格局在泸州形成。
建立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防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生
惩防体系建设启动之时,泸州自我设问:能不能针对腐败现象剖析出共性问题,并从问题推导风险点,由此防范?
廉政风险防控进入泸州视野,成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泸州市纪委常委张合介绍:“找准廉政风险,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公开权力‘隐私’。”
如何确保找准风险?泸州市对查找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全市统一制定了梳理职权、对照联系、互帮互查、示范带动、严格把关的基本流程。
江阳区委书记朱华介绍:“对照标准,我查找到‘三重一大’事项等方面的主要风险点10多个,并制定了防范措施。”
通过查找,全市县处级单位找出领导班子风险点平均60个以上,班子成员查找风险点平均15个以上。
泸州的廉政风险防控是全员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2009年,覆盖面涉及全市市级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7个县(区)共96个处级单位、142个乡镇(街道)7万余名在职人员。
风险查找出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整个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
首先根据权力大小,划分风险等级高低并规范化落实防控主体。泸州把县(区)委以及国土、交通、规划建设等30多个单位确定为高风险机关,把负责决策、审批、执法、财务、基建、物资采购工作的关键岗位作为高风险岗位,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监控。
随后,标准化编制风险识别流程图。泸州围绕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设计工作流程图,每个流程图都标明风险点、风险等级、风险防控责任人。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流程图》上,“确定资格预审、评标专家名单”环节的廉政风险点是“泄露专家名单”,而防控措施多达3条:专家姓名用编号代替、评审会前一天随机抽出评标专家、整个过程切断一切联络方式。
“即使是新任职的负责人,看到这张风险识别流程图后,也能很快防范风险。”泸州市纪委副书记王国萍说。三年实践,一个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防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起来,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发生。
以常态化为推手,形成即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格局
“建立长效机制,核心就在落实责任制。”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说。
泸州市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即惩防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以法定形式对“一岗双责”和职权进行确认,惩防体系建设成为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的“一把手工程”。
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也使惩防体系设计的制度不会沦为一纸空文。市委将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班子绩效考核、单位目标奖挂钩,并将考核情况在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常态化体现在对制度的完善上,我们把创新纳入制度化轨道,注重把办案成果转化为治本资源,查找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王国萍提到一个案例,“2010年,纳溪区纪委调查处理了一起廉租住房违规入住信访案件。结案后,相关部门立即整改,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了后两期廉租房的分配制度。迄今为止,纳溪区再未发现相关违规违纪行为。”
三年实践,常态化作为泸州惩防体系建设的一大推手,改变了以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布置、半年调查、岁末检查”工作套路,形成了即时落实的工作格局。
龙马潭区针对农村惩防体系建设,出台工作细则,对农村小额资产、资源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实施细则出台一年多来,龙马潭区已规范处置农村小额资产和资源交易行为180宗。
泸州还将党风廉政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三化建设”标准编辑成《党风廉政“三化”建设工作手册》,发到干部群众手中。
“现在只要翻开《党风廉政“三化”建设工作手册》,就知道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干得如何了。”纳溪区棉花坡镇党委书记孔智勇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