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演奏出曲艺与廉政文化的交响曲
安徽省合肥市演奏出曲艺与廉政文化的交响曲
安徽省合肥市纪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日前圆满结束。
以“包公”品牌为资源,以“孝廉”价值观为核心,以警示教育为抓手,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2009年、2011年,合肥市纪委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两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通过相声、小品等曲艺文化的力量,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嬉笑怒骂中抨击腐恶。
“说学逗唱”斥腐恶
“局长的茶杯在县宾馆丢了,他本人没当回事儿,但秘书、办公室主任却急得团团转,人人都‘掺和’。最后找茶杯演变成了送茶叶、公款吃喝……”
这一片段源自“第二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局长的茶杯》。这一个“小茶杯”虽让人们“哈哈一乐”,却触碰了“大病根”,有力抨击了当前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
“现在,天天讲‘反腐倡廉’,可老百姓不知道从哪里参与进来。”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说。
于是,合肥市纪委就通过举办“‘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用廉政文化促使群众形成“文化自觉”。
“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是想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全社会进行廉洁教育,营造廉荣贪耻的氛围。”合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雍成瀚如是说。
如果说,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的一支“生力军”,那么,曲艺就是这支“军队”里的一员“猛将”。
“用曲艺作品进行廉政教育,之所以‘火’,一方面是因为快,曲艺就像‘投枪匕首’一样,直刺‘要害部位’;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写曲艺作品,‘门槛’不是太高,而且取材贴近生活。大家都参与进来,其本身就是声势,就是影响,就是反腐倡廉的具体行动。”作为“包公杯”评委之一的崔琦感慨道。
“用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来反腐败,看似新鲜奇特,却让观众在‘哈哈一乐’之后,将廉政教育‘入脑入心’。”参赛的一位纪检监察干部说。
“突破瓶颈”承传统
长期以来,曲艺界存在一定的发展“缺口”,很多演员苦于没有新作品,眉头不展。他们说,演来演去还是老段子,体会不到作品中的时代性、群众性。合肥市用曲艺形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人说,这“成为弥补曲艺界发展‘缺口’的利器”。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时隔近1000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散发着熠熠光辉。合肥市纪委扬起“包公”这面“清风大旗”,激发了众多群众、文艺家的参赛热情,从八旬老人到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从多年从事曲艺创作的专业人士,到普通工人、职员、农民、学生,均从容提笔,讴歌清廉、鞭挞贪腐。据统计,2009年首届“包公杯”共征稿1123篇,涵盖相声评书、快书快板、鼓曲唱曲和曲艺小品四大类共42个曲种;2011年第二届“包公杯”再度升温,共征集曲艺作品1267篇,涵盖70余个曲种,且有32位曲艺名家和18位纪检监察干部投稿。
“‘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是曲艺界与党政机关合作举办文化反腐活动的全新尝试,开创中国曲艺作品评选活动征稿数量、曲种数量两个之最。”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姜昆感慨道。在作品评选过程中,针对不同意见的作品,评委们甚至现场演了起来,使之“情景再现”。
“建章立制”促发展
说起“包公杯”,崔琦坦言:“好作品还是少。作者要‘挖一口井,而不是犁一亩田’,要以小见大,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把一件事儿写透。”
曾经的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大红大紫,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首届“包公杯”一等奖获得者、曲艺作家尹琪。她说:“‘包公杯’为曲艺界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相声、小品市场的‘新风景’。但是,如果只通过一台晚会和一本书来展现,‘出口不畅’,影响力也就受限。”
合肥市纪委表示将通过“建章立制”促进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倾听多方意见后,决定加大对征集作品成果的运用。“‘包公杯’在全国初具规模,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我们下一步将举办‘5+1’活动,即‘包公杯’获奖作品集首发式、研讨会、颁奖大会、进社区演出、获奖作品动漫展播以及廉政文化现场会。同时,我们也将与相关部门建立作品选送机制和平台,让各地曲协、电视台等为作品‘敞开大门’,利用电视、网络将‘包公杯’的作品推向大众的视线,营造尊廉、崇廉、倡廉的社会氛围。”谈起第二届“包公杯”,合肥市纪委副书记刘浏说。
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市在全省举行反腐倡廉曲艺巡回演出200多场次。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定期组织腐败易发多发部门的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参观监狱,“以案说教”;以“亲情的告白”为主题,开展“廉政家访”活动;打造芜湖路廉政公益广告一条街,在全市建立廉政文化示范点237个、廉政教育基地7个;格言、警句、漫画、诗歌、手机短信……无处不在的廉政文化,在这片被誉为“包公故里、清风热土”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一个大大的“廉”字。(王弘毅 付后勇)
以“包公”品牌为资源,以“孝廉”价值观为核心,以警示教育为抓手,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2009年、2011年,合肥市纪委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两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通过相声、小品等曲艺文化的力量,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嬉笑怒骂中抨击腐恶。
“说学逗唱”斥腐恶
“局长的茶杯在县宾馆丢了,他本人没当回事儿,但秘书、办公室主任却急得团团转,人人都‘掺和’。最后找茶杯演变成了送茶叶、公款吃喝……”
这一片段源自“第二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局长的茶杯》。这一个“小茶杯”虽让人们“哈哈一乐”,却触碰了“大病根”,有力抨击了当前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
“现在,天天讲‘反腐倡廉’,可老百姓不知道从哪里参与进来。”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说。
于是,合肥市纪委就通过举办“‘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用廉政文化促使群众形成“文化自觉”。
“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是想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全社会进行廉洁教育,营造廉荣贪耻的氛围。”合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雍成瀚如是说。
如果说,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的一支“生力军”,那么,曲艺就是这支“军队”里的一员“猛将”。
“用曲艺作品进行廉政教育,之所以‘火’,一方面是因为快,曲艺就像‘投枪匕首’一样,直刺‘要害部位’;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写曲艺作品,‘门槛’不是太高,而且取材贴近生活。大家都参与进来,其本身就是声势,就是影响,就是反腐倡廉的具体行动。”作为“包公杯”评委之一的崔琦感慨道。
“用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来反腐败,看似新鲜奇特,却让观众在‘哈哈一乐’之后,将廉政教育‘入脑入心’。”参赛的一位纪检监察干部说。
“突破瓶颈”承传统
长期以来,曲艺界存在一定的发展“缺口”,很多演员苦于没有新作品,眉头不展。他们说,演来演去还是老段子,体会不到作品中的时代性、群众性。合肥市用曲艺形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人说,这“成为弥补曲艺界发展‘缺口’的利器”。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时隔近1000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散发着熠熠光辉。合肥市纪委扬起“包公”这面“清风大旗”,激发了众多群众、文艺家的参赛热情,从八旬老人到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从多年从事曲艺创作的专业人士,到普通工人、职员、农民、学生,均从容提笔,讴歌清廉、鞭挞贪腐。据统计,2009年首届“包公杯”共征稿1123篇,涵盖相声评书、快书快板、鼓曲唱曲和曲艺小品四大类共42个曲种;2011年第二届“包公杯”再度升温,共征集曲艺作品1267篇,涵盖70余个曲种,且有32位曲艺名家和18位纪检监察干部投稿。
“‘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是曲艺界与党政机关合作举办文化反腐活动的全新尝试,开创中国曲艺作品评选活动征稿数量、曲种数量两个之最。”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姜昆感慨道。在作品评选过程中,针对不同意见的作品,评委们甚至现场演了起来,使之“情景再现”。
“建章立制”促发展
说起“包公杯”,崔琦坦言:“好作品还是少。作者要‘挖一口井,而不是犁一亩田’,要以小见大,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把一件事儿写透。”
曾经的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大红大紫,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首届“包公杯”一等奖获得者、曲艺作家尹琪。她说:“‘包公杯’为曲艺界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相声、小品市场的‘新风景’。但是,如果只通过一台晚会和一本书来展现,‘出口不畅’,影响力也就受限。”
合肥市纪委表示将通过“建章立制”促进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倾听多方意见后,决定加大对征集作品成果的运用。“‘包公杯’在全国初具规模,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我们下一步将举办‘5+1’活动,即‘包公杯’获奖作品集首发式、研讨会、颁奖大会、进社区演出、获奖作品动漫展播以及廉政文化现场会。同时,我们也将与相关部门建立作品选送机制和平台,让各地曲协、电视台等为作品‘敞开大门’,利用电视、网络将‘包公杯’的作品推向大众的视线,营造尊廉、崇廉、倡廉的社会氛围。”谈起第二届“包公杯”,合肥市纪委副书记刘浏说。
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市在全省举行反腐倡廉曲艺巡回演出200多场次。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定期组织腐败易发多发部门的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参观监狱,“以案说教”;以“亲情的告白”为主题,开展“廉政家访”活动;打造芜湖路廉政公益广告一条街,在全市建立廉政文化示范点237个、廉政教育基地7个;格言、警句、漫画、诗歌、手机短信……无处不在的廉政文化,在这片被誉为“包公故里、清风热土”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一个大大的“廉”字。(王弘毅 付后勇)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