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腐”探索进行时
“微反腐”探索进行时
从防微杜渐入手,莆田市荔城区探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456”模式,借助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四步流程的循环管理,重点防控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五类风险,构建查找风险在前、教育提醒在前、制度建设在前、监督制约在前、科技防范在前、廉政预警在前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这种“微反腐”新机制,在当地被称为权力运行安全的“保护器”。
风险排查
“不能发现才是最大风险”
1日,莆田市粮食局荔城分局局务会上,司机周某虚开发票报销的事被提上桌面。“周某已把多报销的3100元钱退还了。但这事影响很坏,大家讨论一下,要不要按规定解除合同?”经过慎重讨论,局务会决定将周某解聘。
周某虚开发票报销的事件是在廉政风险排查中被发现的。今年,荔城区对涉及人、财、物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排查,对象包括所有干部和工勤人员,有单列经费或经营性的临时机构一并纳入管理。周某被解聘,在外聘司机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不能发现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要真查、敢查、细查。”荔城区纪委书记郑占林说。为防止查找风险点到为止、防控措施不痛不痒,区纪委班子挂钩镇街、区直单位,全程督促,所有廉政信息公示建档,每个科室的廉政风险点、对应的防控措施上墙公示。截至目前,共排查3900多个廉政风险点,制定4100多条防控措施,干部主动上缴非法所得19.1万元。
前置教育
筑起心理防线
前不久,荔城区法院,一个职务犯罪的公开庭审正在进行。
“石某,你在担任区交警大队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事上为他人非法牟利,先后收受贿赂74.58万元……”
石某涕泪俱下,声音颤抖:“我有错,我认罪!”
荔城区76名正科级干部全程旁听了庭审,深受触动。“石某的教训太深刻了,警醒我们要心正行端!”干部曾国进说。
前置教育和差异性教育,是“456”模式的显著特点。对干部的教育,区纪委注重因人施教、因岗施教。他们挑选出8类50个典型案例,涉及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编订成册,作为全区干部警示教育的内部材料。与此同时,一旦发现个别干部出现腐败苗头,领导就及时找他们谈心疏导,及时化解可能发生的腐败。
前置教育筑起心理防线。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有位干部算了一笔腐败成本账:“我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一生领取的工资累计起来有百万元。如果我贪污受贿被抓,结果肯定是鸡飞蛋打,这种‘生意’,赔不起!”
制度防范
直指人财物
最近,荔城区石室路某国有公司管理的5间店面租出了好价钱,比原来预算的53.1万元增加了23.1万元。
这主要因为招租方式变了。以前招租只在店铺门口发布招租公告,在年初的廉政风险排查中,这种小范围公开招租方式被质疑存在制度风险。区纪委依据资源备置相关制度,督促招标人在区公共资源配置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信息发布范围大了,竞标激烈,店面增值。
区法制办干部陈伟说,这两年区里出台的制度,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总和。这些制度主要指向人、财、物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这些制度的跟进,堵住了绝大部分管理漏洞。”区监察局局长陈炳堂说。
科技防范
从“密室”到“旷野”
在黄石高速路安置房等9个民生工程项目的塔吊上,安装有23个无线网络视频探头,从施工现场实时传输到区建设局的视频监控中心。
电子监察从“密室”走到“旷野”,是荔城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迈出的一大步。2009年6月,荔城区率先建立建设工程交易电子监察系统,共有28个行政审批单位被纳入监控范围。但是,审批问题解决了,建筑工地上的问题却不少,有些施工队、监理常和主管部门玩鼠猫游戏。荔城区推行建筑施工现场痕迹化管理后,无据可查、事后难查的问题迎刃而解。
“制度+科技”是“微反腐”的一记组合拳。区工商局出台行政处罚“三级九档”裁量基准,把行政处罚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处罚幅度再细化成三个档次。制度出台初期,执行难度相当大,有不少说情的人,也有不少投诉电话。区工商局通过政府网站,把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裁量基准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个办法好,说情的人张不开嘴了,我们也不用为人情为难了。”一名干部说。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