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立体监控,护航“阳关搬迁”

立体监控,护航“阳关搬迁”

    3月6日,“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淅沥的春雨里渗透出丝丝的暖意。
    76岁的钟秀珍老人正在家里忙着准备搬家的事:一家人住在成华区西林社区多年,今年开春后,他们多了一份“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幸福期待。
    为钟秀珍带来这份期待的,是成都市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的一件大事——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简称“北改”,被誉为成都今后数年内最大的民生工程。而就在上个月,钟秀珍所在的西林社区正式启动搬迁改造签约,被誉为成都“北改第一签”。10天后,签约率即达到97%,当地媒体称之为“成华速度”。
    “成华速度”的出现并非偶然。成华区在将“北改”确立为全区“一号工程”的同时,深入推进“阳光搬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职能,为搬迁改造工作“保驾护航”,给关注民生、化解矛盾、破解搬迁难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立体监控,管用
    3月16日,成华区纪委第一派出纪工委副书记李斌一大早就赶往西林社区,与工作人员一道对该社区青龙街道247户居民的《农房搬迁过渡、安置协议》进行仔细检查。
    “我们主要是对协议上的‘过渡费’、‘搬家费’、‘附着物补偿费’等进行重点审核,看政策执行到没到位,补偿标准是否一致。”李斌说,每一个数据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成华区纪委不断加大效能督察力度,每一个改造搬迁项目任务,需要每周报一次进度、对干部的工作到岗情况检查一次,不定时督察每个项目的进度。
    “公开透明是最好的监督方式。在街道办事处这样的拆迁一线,纪检干部参与涉及‘北改’工程的各种重要会议。”成华区纪委常委、党风室主任刘燕说,纪检干部全程介入关键环节、重点岗位,进行“人盯事”、“人盯人”立体式的监督防控。如果发现政策宣传不够公开透明,执行不够彻底,纪检干部可以直接提出意见。
    “北改”工程的监督检查是成华区纪委、监察局的中心工作之一,他们为此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其中,对各级干部的效能问责方式包括全区通报、扣发年终奖金、免去现任职务等。
    预警防控,好使
    “一里塘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房屋建设工程项目已在发改局立项,请你严格依法组织公开招标……”前不久,成华区建设局副局长刘刚、招标办科长刘文明分别收到了来自岗位风险预警系统的“提示短信”。
    风险预警在“北改”阳光搬迁中实现全方位、全程监控。目前,成华区梳理了首批启动的164个“北改”工程项目的风险岗位和风险点。
    成华区一方面让网络系统随时“排险除雷”,另一方面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生工程观察员、阳光搬迁监督员都分别领有任务,对自己感兴趣的工程和风险点进行“在线”监督。民生工程观察员、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向前表示,他选择了搬迁补偿、搬迁过渡费等10个居民最关心的风险点进行监督,并随时接受其他居民的质询。
    义务监督员,给力
    “北改第一签”之所以如此顺利完成,与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息息相关。在西林社区搬迁签约顺利进行的同时,一支“北改”工程民间宣传监督小分队由居民自发组织产生,多次在社区、街头义务开展民间宣传和监督工作。
    李向前副教授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北改”工程红花堰片区民间宣传监督小分队负责人,最近忙碌于组织“北改”的多种文艺宣传和入户宣传。他告诉笔者,是否搬迁以及搬迁时间都由群众来决定,这种落实群众路线的阳光监督办法,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使这些民生工程项目切实为民所盼。
    此前,成华区已建立起完善的阳光搬迁义务监督员制度。阳光搬迁义务监督员来自于普通居民,拥有参与所有搬迁过程的监督权,同时在监督过程中积极协助搞好政策宣讲,化解各种矛盾。
    “‘阳光搬迁’的补偿标准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有时候也有搬迁户对政策不理解而影响签约的顺利进行。”成华区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义务监督员的参与,为赢得搬迁户的认可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阳光搬迁义务监督员“共生”的是阳光评议制。根据该制度,阳光搬迁义务监督员还要向搬迁户“述职”,接受群众和聘用单位的评议,由群众当“考官”对其进行考评。(程华纪  成季轩)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