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云南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云南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为积极探索构建行政行为风险防范监督机制,促进权力规范运行,2010年底,云南省政府集多方之力建成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实践,该中心实现了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府监管的预期目标。截至今年3月,共受理进场交易项目2518个,完成交易项目1990个,累计交易金额598.57亿元,节约资金38.68亿元,平均节资率达16.48%。矿业权和产权交易项目共为财政增加收入5.99亿元;药品集中采购价与云南省历史价比平均降幅为25.11%,与国家最高零售价比平均降幅为50.01%。
    交易项目应进必进
    “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所涉及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要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全部进入中心进行交易。”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告诉记者。主管部门是这样要求的,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也是这样运作的。
    交易中心成立后,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省级公共资源项目统一进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2月20日起,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矿业权交易、产权交易、药品集中采购等5类公共资源全部进入交易中心进行交易。2011年8月1日,该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公安厅罚没财物按规定也统一进入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同年12月31日,省管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类项目也全部进入交易中心交易。
    至此,该省将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疗用品采购、司法机关罚没物品拍卖等所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部纳入交易中心集中交易。
    “今后业务范围内的公共资源交易将实现100%进场交易,对应进未进、越权审批、协议转让等行为将从严查处。”交易中心主任崔岗告诉记者。
    打破“暗箱”见阳光
    如何堵塞公共资源交易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漏洞,做到干干净净交易,限制人为干扰是关键。
    “工程建设项目在交易前可能出现通过项目分包谋取私利、吃回扣、虚开发票等腐败现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后,极力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从源头上防止了不廉洁行为发生。”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确保招投标公开透明,交易中心设了不少“机关”。在评标厅门口有一道安检门,进场人员必须把手机等通信设备存放在门外。此外,交易中心还安装了电子监察系统,依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公共资源交易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交易中心重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工作,完成了综合评标专家库系统(包括自动语音抽取及短信通知功能)、互联网开评标监控功能模块、交易信息公告同步模块开发,以及软件系统现存问题整改等工作,实现了入场产权交易电子竞价。
    按照管理制度化、程序规范化、文书标准化、工作阳光化的原则,交易中心建立健全了内控机制和业务流程,制定了开评标纪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24项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交易透明、规范。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让投标单位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整个交易的过程更加公正、透明。这次我们公司虽然没有中标,我们还是觉得心服口服。”云南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说。赢得开心,输得服气。这是许多投标企业参与竞争后的共同感受。
    关口前移筑牢“防火墙”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紧围绕“两年建设规划”,按照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制度标准化、人员和标识标准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推进服务窗口建设。做到“四统一”:工作人员着装统一 ,服务用语统一,服务指南、指示牌标识统一,宣传栏制作标准统一,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交易中心尤其注重廉政文化建设,在中心网页上设置了廉政文化学习专栏,在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廉政文化宣传片,将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每个细节,营造出浓厚的崇廉尚廉氛围,使干部职工及服务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中心成立刚一年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交易中心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不放松与外界的交流学习。自成立以来,国家预防腐败局、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中国监察学会西南学联组等督查调研组以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考察团先后到交易中心进行检查指导和交流考察,为交易中心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交易中心组织人员分批到天津、沈阳等省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考察学习电子评标、服务管理等先进经验,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杨大庆 记者 黄波 通讯员 孟国辉)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