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纠风剑柄交群众
强化民主监督 解决群众诉求
厦门:纠风剑柄交群众
厦门:纠风剑柄交群众
夏季轩
围绕“解决群众诉求,实现人民满意”这一目标,福建省厦门市监察局、市纠风办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建立了以《厦门日报》“监督在线”为载体,由行评代表、特邀监察员坐班接访、暗访调查、督促整改、媒体公开的全程监督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群众直接参与纠风工作的新路子,为该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监督在线”构建群众参与监督的平台
早在2006年,厦门市就在《厦门日报》开办了“监督在线”栏目,其基本运作形式是群众代表(政风行风评议代表)、特邀监察员在市纠风办的统一组织下,会同记者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机关作风问题等进行调查,查实后由纠风办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通过“监督在线”向群众公开反馈。此外,还不定期以“监督在线跟踪快报”专栏的形式,对一些即时性、典型性纠风案件或监督事件进行动态报道。
截至目前,“监督在线”已出版500多期,对500多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正之风现象等进行了报道,并跟进报道监察、纠风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措施,以及涉事部门或单位的整改情况。对“监督在线”披露的不正之风案件,全市各级纠风办都给予了严肃处理,其中,党纪政纪处分84人,其余问题按严重程度予以效能告诫、通报批评等处理。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长效性,厦门市还建立了“监督在线”季度点评机制,通过每季度邀请有关专家对披露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发生问题的部门堵塞漏洞、完善机制,预防类似问题发生。
“行评接访工作室”构建群众合理诉求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厦门市进一步创新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工作模式。2007年,厦门市监察局、市纠风办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在厦门日报报业大厦建立“厦门市人民政府行风评议代表、特邀监察员接访工作室”。每个工作日的上午由市政府行评代表、特邀监察员到工作室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倾听群众呼声,并由行评代表进行调查核实。
行评接访工作室成立以来,月均接访量在300件以上。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线索不仅为纠风部门的纠风工作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使“监督在线”的监督更及时、准确、有效。例如,2010年6月,行评接访工作室接到群众反映,仙岳山公园内个别人员设立私人茶座。随即,行评接访工作组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市纠风办,市纠风办迅速组织行评代表配合区监察部门深入调查。经查实,该公园的前后两任主任存在利用公共资源牟取个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前任主任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现任主任也被党纪追究。
《行评信息清样》构建民情上递的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民主评议机制和党报的桥梁作用,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信息员,2007年6月起,厦门市纠风办联合厦门日报社把在监督过程中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过程中发现的暂不宜公开的不正之风案例,以不定期摘编的形式形成《行评信息清样》,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行评信息清样》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几乎每期《行评信息清样》都有相关领导批示。不正之风案例、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带有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和解决,一些热点民情动态也为领导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参考,有效推进了厦门市惩防体系建设。
“行评调解机制”构建干群沟通平台
2008年初,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一些群众权益保护机构的做法,市纠风办和厦门日报社又创新提出了“行评调解机制”。具体做法是:以行风评议代表为主体,以行风评议代表的工作机构(行评接访工作室)为载体,对一些行政部门或公共服务单位一般性的工作作风问题,或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群众误解,通过协调沟通的方式使投诉人和被投诉单位达成谅解或消除误解,化解社会矛盾。几年来的运行表明,这种做法丰富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形式,在群众利益得到维护的同时,促进了行政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制度完善,减少了社会矛盾。
厦门市四个平台的建设,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真正将纠风剑柄交于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了“党委政府满意、群众满意、部门拥护”。
“监督在线”构建群众参与监督的平台
早在2006年,厦门市就在《厦门日报》开办了“监督在线”栏目,其基本运作形式是群众代表(政风行风评议代表)、特邀监察员在市纠风办的统一组织下,会同记者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机关作风问题等进行调查,查实后由纠风办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通过“监督在线”向群众公开反馈。此外,还不定期以“监督在线跟踪快报”专栏的形式,对一些即时性、典型性纠风案件或监督事件进行动态报道。
截至目前,“监督在线”已出版500多期,对500多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正之风现象等进行了报道,并跟进报道监察、纠风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措施,以及涉事部门或单位的整改情况。对“监督在线”披露的不正之风案件,全市各级纠风办都给予了严肃处理,其中,党纪政纪处分84人,其余问题按严重程度予以效能告诫、通报批评等处理。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长效性,厦门市还建立了“监督在线”季度点评机制,通过每季度邀请有关专家对披露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发生问题的部门堵塞漏洞、完善机制,预防类似问题发生。
“行评接访工作室”构建群众合理诉求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厦门市进一步创新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工作模式。2007年,厦门市监察局、市纠风办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在厦门日报报业大厦建立“厦门市人民政府行风评议代表、特邀监察员接访工作室”。每个工作日的上午由市政府行评代表、特邀监察员到工作室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倾听群众呼声,并由行评代表进行调查核实。
行评接访工作室成立以来,月均接访量在300件以上。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线索不仅为纠风部门的纠风工作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使“监督在线”的监督更及时、准确、有效。例如,2010年6月,行评接访工作室接到群众反映,仙岳山公园内个别人员设立私人茶座。随即,行评接访工作组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市纠风办,市纠风办迅速组织行评代表配合区监察部门深入调查。经查实,该公园的前后两任主任存在利用公共资源牟取个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前任主任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现任主任也被党纪追究。
《行评信息清样》构建民情上递的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民主评议机制和党报的桥梁作用,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信息员,2007年6月起,厦门市纠风办联合厦门日报社把在监督过程中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过程中发现的暂不宜公开的不正之风案例,以不定期摘编的形式形成《行评信息清样》,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行评信息清样》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几乎每期《行评信息清样》都有相关领导批示。不正之风案例、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带有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和解决,一些热点民情动态也为领导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参考,有效推进了厦门市惩防体系建设。
“行评调解机制”构建干群沟通平台
2008年初,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一些群众权益保护机构的做法,市纠风办和厦门日报社又创新提出了“行评调解机制”。具体做法是:以行风评议代表为主体,以行风评议代表的工作机构(行评接访工作室)为载体,对一些行政部门或公共服务单位一般性的工作作风问题,或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群众误解,通过协调沟通的方式使投诉人和被投诉单位达成谅解或消除误解,化解社会矛盾。几年来的运行表明,这种做法丰富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形式,在群众利益得到维护的同时,促进了行政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制度完善,减少了社会矛盾。
厦门市四个平台的建设,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真正将纠风剑柄交于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了“党委政府满意、群众满意、部门拥护”。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