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学校财务从“浊”到“清”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学校财务从“浊”到“清”

    2006年,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万胜初中向该校住校生收取了10000余元的热水费;同年,眉山一中在收取部分学生的择校费时超过最高限价,违规收费7万余元;
    2008年,该区个别学校将已归还的“普九”教育负债违规列入化解范围,骗取国家专项资金;一些学校以“白条”入账;一些学校违规乱收费;个别学校该实施政府采购的未实施政府采购……当年,东坡区收到教育乱收费投诉32起;
    然而,自2009年9月以来,相关部门却没有收到一起有关东坡区教育乱收费的情况反映或举报。
     转变,发生在东坡区成立教育核算中心之后。
    “问题已刻不容缓”
    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学校资金收支管理缺乏计划性,学校各部门的资金使用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经费支出的掌握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面对这许许多多的“高危”廉政风险点,“解决教育经费与学校收费问题已刻不容缓!”东坡区教育局负责人如是说。
    2009年9月1日,东坡区成立了教育核算中心,对全区农村学校经费实行“学校收、财政局管、学校用”的管理体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反映、记账、核算、监督、管理、服务。
    在学校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东坡区教育核算中心实行“统一开户、集中管理、分户核算”,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业务,及时向核算单位及有关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对学校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学校的预算内、外资金必须纳入“中心”集中管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外支出按计划划拨,预算内经费按实际开支项目如实支付,从而保证各预算学校开支安全运行。
    “学校收、财政局管、学校用”
    “教育核算中心的成立,加强了对学校的财务监督,规范了学校财务,保证教育经费能用在刀刃上,预防廉政风险,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和谐。”东坡区永寿镇小学校长李俊玲对笔者说。
    虽然建立教育核算中心的好处很多,然而运行初期,一些学校对新机制并不适应。
    2009年秋学期,东坡区教育核算中心共退回报账223次,涉及金额150多万元。这些账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票据上填制的内容与票据种类不符,不按规定附明细清单,票据客户与报账单位名称不一或有涂改现象,“白条”报销,纳入政府采购的未经政府采购等。
    为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东坡区制定了《教育核算中心报账指南》《区教育核算中心财产核算管理办法》《教育核算中心经费报销审核办法》《农村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教育核算中心报账员工作职责》等制度,规范查询账目、票据审核、票据复核、资金结算、银行支付、凭证归档报账流程。
    经过培训和辅导,2010年春季学期,没有再出现退回报账情况。
    几个学期下来,核算中心运转总体顺畅、有序,共处理账目5262笔、金额16500多万元。经随机走访、座谈了解到,辖区内各学校普遍拥护改革,认为教育集中核算制度的建立,切实加强了对学校财务的监管,学校财务管理更加规范,破除了教育收费行为中存在的廉政风险。
    “中心成立后,作为学校会计实际就是报账员负责报账、做辅助账,工作中行政命令干扰和找人说情的没有了,工作轻松多了。”东坡区思蒙小学会计甘国清很高兴地对笔者说。
    制度设计效应凸显
    “请纠风室到东坡区调研,帮助总结,进一步研究这种有利于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和防止乱收费这个长期难解决的问题的制度设计。”2009年10月15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欧泽高对东坡区建立教育核算中心的做法作出批示。
    眉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吴小可十分重视东坡区的改革探索,指示市纠风办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指导和研究,加快推进全市建设规范、高效、透明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工作。
    建立教育核算中心,不仅东坡区以前面临的许多教育经费与学校收费问题迎刃而解,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
    廉洁治校有了保障。该区几年前农村学校“白条”报销约占2%,最多的一次上万元,其中掺杂了不少违纪违规问题。通过改革,“白条”报销得以杜绝,相关违纪违规行为得到有力遏制,教职工的猜疑明显减少。参加座谈的校长们表示,现在想不廉洁都难,怎么审计都不怕。
    遏制了乱收费问题。集中核算制度推动了农村学校财务管理主要由内部监督、事后监督向外部监督、过程监督转变,强化了问题预防功能,乱收费暴露风险增大、违纪成本提高。改革前,该区农村学校违规收取校服费、试卷费、保证金等问题时有发生,仅2008年就有2名校长受到处分。改革后,市、区纠风办至今没有收到农村学校乱收费问题的反映。“现在教育收费项目清清楚楚,我们家长交费明明白白,很放心。”东坡区永寿镇学生家长周兴明非常支持核算中心的成立。
    减少了不当花费,提高了资金效益。集中核算增强了学校资金开支的计划性,约束了随意性,强化了合规性,促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效防范了学校随意负债的问题,有利于纠正部分学校一面“喊穷”、一面涉嫌乱开支的不当行为。2007年春季学期,该区柳圣小学开学一个月就用完了全学期的公用经费。改革后,“柳圣小学现象”再没有出现。
    抵制了乱摊派,减轻了学校负担。集中核算使强制或变相强制征订报纸杂志、拉赞助乃至“吃拿卡要”等加重学校负担的行为暴露无遗,学校在这方面的开支几近于零。
    提升了工作效能,节约了学校开支。核算中心6名工作人员替代了原来85名学校会计的工作,明显提升了85所农村学校财务管理效能,节约了人手和管理经费。(刘青林)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