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南京市构建“智慧办案”工作机制

南京市构建“智慧办案”工作机制

   近年来,面对大案要案增多、案情错综复杂、案件查处难度增大等新情况、新问题,江苏省南京市纪委监察局注重借助和发挥专家学者在办案工作中的智囊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形成了专家学者参与办案业务培训、疑难复杂案件研究、重大案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发挥专家学者的知识优势,为办案队伍“充电加油”

    “大案要案,涉及的干部职级相对较高、案值较大,有些牵涉的面比较广,产生的影响和震动较大。作为查办案件的组织者和指挥员,要善于把握和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政治与法纪的关系,使案件查办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案件主办人要善于把握和处理战略与战术、政策与策略、知己与知彼的关系,综合运用法、据、理、情等策略,达到突破案件的目的。”
    这是去年底南京市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业务培训班上,相关领导就“查处大案要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所作的讲课内容。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查办案件面临的“发现难、取证难、突破难、处理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日趋突出,情况更加复杂,尤其在查办一些新类型、专业性强的领域的案件时,对办案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办案工作形势的发展变化,南京市纪委监察局围绕提高办案人员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从1999年开始,每年年底集中5至7天的时间,举办案件检查业务培训班,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人员进行培训,选择一些在各自工作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担任授课人,按需施教,切实把专家学者的知识优势,及时转化为办案人员破解难题、突破案件的实际能力。
    2年来,该市纪委监察局先后邀请中央纪委监察部、省纪委监察厅、省内外政法系统等20多名领导干部和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省市社会科学院等30多名专家学者,分别就经济、政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重大课题和前沿资讯,以及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的审查突破技巧、办案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等,作专题讲座50余场。
    这些专家学者不仅给办案人员带来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开拓了眼界思维,而且激发和引导广大办案人员加强对所学理论的创新运用和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

加强与专家学者的协调合作,为突破疑难复杂典型案件“把脉会诊”

     在查办南京市六合区原副区长刘某倒卖土地案件中,刘某辞职下海后利用其在位时的影响和人脉关系,钻土地管理法规空子,弄虚作假,非法倒卖1514亩土地使用权,从中非法获利。此案属新型犯罪案件,有关执法部门对涉案人行为的罪与非罪难以界定。
    京市纪委监察局先后15次组织协调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召开案件论证会,集体研究,破解难题,从而使这起案件得以准确定性和顺利查处。最终,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罚金1600万元,并追缴全部非法所得。
    面对腐败行为的复杂化、智能化趋势,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案件的调查和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有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理解;与此同时,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工程招投标、城建拆迁、土地出让等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新态势,作案手法的隐蔽性、多样性越来越强,加之相关立法的滞后性,导致对一些案件的涉案行为、情节的罪与非罪难以界定,给案件的准确定性和顺利查处也带来了很大困难。
    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南京市纪委监察局注重加强与专家学者和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的联系沟通,在多次邀请省市社会科学院学者及党建方面专家给办案人员授课的同时,主动向他们介绍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体制、机制、程序等相关内容;在不断加强与执法执纪部门协作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反腐败协调的合作面,成立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司法界4名专家和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民法和刑法学8名教授作为办案工作的法律顾问,参与对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集体会商和专业论证,切实保证办案工作质量。

吸纳专家学者的观点意见,为推进办案工作科学发展“给力驱动”

    打开南京市纪委分管案件查办工作领导的电脑,输入相关信息后,便可进入案件管理信息系统。轻点鼠标,各类案件的办理情况尽现眼前。据介绍,通过该系统还可以对案件线索进行审批;查询办案进展,发现有无超期现象;察看有关录像,及时指挥一线审查;调阅承办人“第一手”记录,了解具体个案情况……
    推进办案工作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实践上来,更要用发展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办案工作。因此,南京市纪委监察局注意加强与各方专家学者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交流,一方面发挥专家的知识优势,吸纳和借鉴他们对反腐败工作的观点意见,并切实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促进工作的措施,形成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发挥专家学者的科技优势,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查办案件的科技含量——
    坚持开门纳谏,拓宽办案工作思路。每年举办由专家学者参加的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省市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论专家,围绕提高揭露、发现、查处腐败的能力及腐败案件的新类型新特点等,建言献策,对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发案规律、有效治理各种腐败现象, 并在办案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调查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展联手攻关,打造办案信息化平台。针对执纪办案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联合有关专家,成立课题研制小组,研发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并聘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9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该系统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从运行情况看,该系统实现了办案信息电子化、办案流程规范化、办案资源共享化,对于促进依纪依法办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汲取先进理念,助推案件管理工作。结合相关试点工作,积极协商质监部门,立项建立案件监督管理标准化体系。会同有关标准化专家,汲取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理念,从专业性、规范性的角度,编制“标准化管理手册”、“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3个系统文件,实现了对案管5项职能和办案从受理到移送6个节点工作流程的全覆盖,使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的原则要求科学转化为可操作、必操作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达到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固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的良好效果。(海东 吴德  陈泽旺)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