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海南省基层党务公开“提速”

海南省基层党务公开“提速”

     又到了更新党务公开内容的日子。7月25日,周一一上班,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就把近期的党务情况通过党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和城西镇一样,龙华区5个镇6个街道的纪委(纪工委)都定期更新了党务信息,将镇委(街道工委)的中心工作、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选拔任用干部情况、区委重大决策等信息予以公开,让党员群众了解家门口的党务工作。
    今年,海南省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提速”。省委提出,要确保2011年底前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
    “上访村”实现“零上访”
    走进海口市城西镇头铺村,党务公开栏格外醒目。不仅过往村民可以从公开栏了解本村党务工作的详细情况,就连在外地的村民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第一时间知晓村里党务工作的大事小情……
    过去,因为决策不民主、过程不透明,村务、财务管理混乱,头铺村干群关系一度紧张,一名村干部还因挪用、贪污80多万元征地补偿款被查处。这些问题,不仅造成该村党员、干部、群众互相猜忌,甚至出现个别党员带领村民上访,导致该村上访率多年居高不下。
    在海南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试点工作中,头铺村被确定为试点之一。新组建的村党支部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村里的老上访户之所以不断上访,主要原因在于村“两委”班子的决策过程不透明,村民不知情,因而有对立情绪。
    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村党支部一改往常“支部定调、干部拍板、群众接受”的做法,大力推行民主决策,鼓励群众提意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对涉及群众关心的党务热点问题和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密,都公之于众。
    “这样一来,该公开的都公开了,该让群众说的都说开了,干部乱来的事情少了,群众的猜忌少了,干群矛盾也就少了。”头铺村党支部书记苏关忠深有感触地说。
    不到一年时间,头铺村实现了“零上访”。
    海口市龙华区纪委书记吴优对记者说:“没有遮遮掩掩的党务公开,让群众的心头敞亮,过去那些疑惑、猜忌就一扫而光了。”
    有效遏制“近亲繁殖”
    澄迈县金江镇也尝到了党务公开带来的甜头。
    金江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王世海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受气少多了!”他介绍,以前对一些敏感事项没有公开,群众难免误解,认为是有意隐瞒,把气出在镇干部身上。现在公开了,群众一目了然,也就没有怨气了。
    金江镇大拉村党支部书记吴乾发去年在村党务公开栏张贴了个人年度述职述廉报告,他说:“履职情况都一项一项地列在上面,群众看得清清楚楚,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
    金江镇镇长王远锡告诉记者,不久前该镇下辖的一个村向镇里上报了该村拟发展党员名单,公开后有群众举报,称这几个人和村党支部委员有亲戚关系且平时表现一般。经镇党委核查,举报内容属实,镇里退回了这份名单并给予责任人相应处理。还有一次,镇党委按照党务公开程序公开一个村的换届选举事宜时,接到群众反映,称有两兄弟分别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该镇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作了处理。王远锡说:“如果按照以往惯例,仅在小范围公开的话,这样‘近亲繁殖’的问题可能就不了了之。”
    澄迈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郑方平说,推行党务公开后,发展党员等工作完全置于“阳光”下,有效遏制了个别党支部发展“宗族党员”、“派别党员”等现象,较好地解决了“近亲繁殖”、“排斥异己”等问题,新发展的党员素质明显提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早在2004年,海南省就在103个基层党组织试点党务公开。去年中央下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后,海南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明显提速。
    一些配套制度,如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实施办法、党务公开工作检查考核评分标准等相继出台。今年下半年,海南还将抽查部分市县和省直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情况,并在组织评比后,将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内容。
    一些基层党组织扩大公开范围,特别是主动、及时公开群众十分关注的各项惠农政策、支农资金转移支付等内容,有效预防了因惠农政策兑现不及时、不到位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
    截至今年6月底,海南全省204个乡镇、18个街道办事处、省国资委所属48家企业和中央驻琼企业已全部实行党务公开;全省教育系统近80%的基层党组织,卫生系统超过50%的基层党组织,以及全省90.5%的村委会和97.9%的居委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党务公开工作。
    海南省纪委常委廖光普表示:“推行党务公开,增强了基层党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水平,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通讯员 成来之 韩敏 记者 姚嘉 胡庆魁)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