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重庆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1年上半年,重庆市源头治理工作围绕科学发展,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在重点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建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下发《关于全市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全面开展对“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的督促检查。注重把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后续工作与转变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分解细化任务,落实工作职责,运转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力求工作取得实效。市国土房管局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入户走访等实地督查方式,从制度建设、项目进展、资金落实、优惠政策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对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市发改委建立节能减排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工作分片包干、参与人员固定和结果领导签字等制度,由突击性检查推动向制度保证转变,促进了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
二是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筑牢预防腐败屏障。围绕防止利益冲突和权力滥用,建立权力监督制衡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有效预防腐败,促进了科学决策、干部廉洁和管理规范。上半年,有45个市级单位和区县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其中,国有企业9个,高等院校3个),25个市级单位和区县全面推行。开县创新监督举措,从机构改革入手,撤销33个县级部门和7个街道的纪检监察组织,重新分类设置8个独立的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由县纪委监察局垂直管理,实现人员、经费与被监督单位完全独立;沙坪坝区以岗位业务流程为载体,围绕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关键环节,认真梳理排查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五类风险点,全区共查找风险点5100余个,制定相应预防措施930余条;綦江县检察院全部实行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建立风险预警电子管理台帐,将廉政风险点转化为“可控点”,实现了全院干警零投诉、零违纪、零错案的好成绩;永川区构建“预警信息采集—预警信息分析—预警认定反馈—预警组织实施—预警信息管理”五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控制、早化解。在卫生行业,成立重庆药品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交易结果,减少中间环节,规范药厂、药商、医院的三方交易平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是源头治理四项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项,调整23项,合并70项,保留市级行政审批项目535项。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实行项目支出滚动管理,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推行预算公开,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重庆市政府投资条例》规范投资决策行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得到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政法干警招录改革和法官、检察官提前离岗离职改革工作协调推进。深化政务公开,编制实施《重庆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加强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深化厂务公开,表彰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树立典型,拟定《重庆市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范》,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制率。深化村务公开,召开全市深入推进村(居)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村(居)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年的1、4、7、10月的15日为全市统一的村(居)务公开日,将村(居)务公开工作与乡镇(街道)政务公开、组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全面公开村(居)务内容。国有产权交易制度进一步健全。建成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涪陵林权交易所,市场公平交易机制、阳光规范交易机制向民营资产、国有企业增资扩股、海关罚没资产延伸。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以政府集中采购为主、社会代理机构采购为辅、各单位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管理新机制,上半年市级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年初计划的67%。
四是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初具规模。以“制度+科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二期工程。相关部门和区县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和业务数据系统对接工作;制定《重庆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量化测评办法》、《重庆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系统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据重庆市纪委信息)
二是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筑牢预防腐败屏障。围绕防止利益冲突和权力滥用,建立权力监督制衡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有效预防腐败,促进了科学决策、干部廉洁和管理规范。上半年,有45个市级单位和区县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其中,国有企业9个,高等院校3个),25个市级单位和区县全面推行。开县创新监督举措,从机构改革入手,撤销33个县级部门和7个街道的纪检监察组织,重新分类设置8个独立的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由县纪委监察局垂直管理,实现人员、经费与被监督单位完全独立;沙坪坝区以岗位业务流程为载体,围绕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关键环节,认真梳理排查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五类风险点,全区共查找风险点5100余个,制定相应预防措施930余条;綦江县检察院全部实行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建立风险预警电子管理台帐,将廉政风险点转化为“可控点”,实现了全院干警零投诉、零违纪、零错案的好成绩;永川区构建“预警信息采集—预警信息分析—预警认定反馈—预警组织实施—预警信息管理”五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控制、早化解。在卫生行业,成立重庆药品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交易结果,减少中间环节,规范药厂、药商、医院的三方交易平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是源头治理四项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项,调整23项,合并70项,保留市级行政审批项目535项。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实行项目支出滚动管理,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推行预算公开,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重庆市政府投资条例》规范投资决策行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得到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政法干警招录改革和法官、检察官提前离岗离职改革工作协调推进。深化政务公开,编制实施《重庆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加强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深化厂务公开,表彰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树立典型,拟定《重庆市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范》,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制率。深化村务公开,召开全市深入推进村(居)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村(居)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年的1、4、7、10月的15日为全市统一的村(居)务公开日,将村(居)务公开工作与乡镇(街道)政务公开、组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全面公开村(居)务内容。国有产权交易制度进一步健全。建成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涪陵林权交易所,市场公平交易机制、阳光规范交易机制向民营资产、国有企业增资扩股、海关罚没资产延伸。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以政府集中采购为主、社会代理机构采购为辅、各单位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管理新机制,上半年市级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年初计划的67%。
四是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初具规模。以“制度+科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二期工程。相关部门和区县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和业务数据系统对接工作;制定《重庆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量化测评办法》、《重庆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系统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据重庆市纪委信息)
来源:国家预防腐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