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审计,筑起廉政风险“防火墙”
制度审计,筑起廉政风险“防火墙”
——宁波市江北区探索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
——宁波市江北区探索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
核心提示:运用经济审计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对相关政策、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改进,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这就是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探索实行的“廉政制度审计”。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制度审计范围从最初的村、社区延伸到了基层站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等,形成了集绩效测评、三色预警、分级管理、公开问责于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筑起了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防火墙”。
制度审计:让廉政制度不再“休眠”
日前,江北区庄桥街道纪工委书记赵涵对一村支部书记进行了廉政责任谈话。谈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前两天制度审计小组在《制度审计反馈书》中反映,你们村在财务管理、印章管理和工程招标方面有不少问题,有些‘三资’账目比较混乱。作为村‘一把手’,你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加紧落实整改,自己更要带好头……”这是该区实行制度审计公开问责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战略,农村征地拆迁数量逐年上升,全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近23亿元。江北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杨馥源表示,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有的干部难免禁不住诱惑,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会出现挥霍浪费甚至以权谋私的情况。
另一方面,各级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可由于对制度执行重视不够、缺乏制度风险测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一些比较好的制度长时间在墙上“休眠”,没有真正“落地”。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许多都是因制度执行不到位引起的。
为此,从2007年起,江北区探索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提出“廉政制度审计”新载体,将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重点由“制度制定”转向“制度执行”,由“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防控”。
该区将近年来全区出台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工程项目保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并整理上级相关制度,汇编成册,印发给基层单位遵照实施;把辖区内经济基础好、信访问题多、村干部调整较大的村和资金量大、制度不完善、关注度高、廉政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列为重点审计对象。
审计小组进驻审计对象单位后,通过听取工作介绍、查阅台账、审核账簿、实地检查、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程序,对审计对象进行廉情综合考察,给出“A、B、C、D”四个等级的廉政风险测评得分,并进行相应预警和管理。该区还规定,凡在问卷调查中群众普遍“不满意”的,实行“A级”一票否决制,体现了对民情民意的尊重。
制度审计通不过,相关负责人将被问责。根据区《制度审计分级预警管理办法》和《制度执行公开问责办法》设置的处置预案,对绩效测评为B级的审计对象,实施蓝色预警;对绩效测评为C级的审计对象,实施黄色预警,对相关负责人实施一般问责,进行廉政责任谈话;对绩效测评为D级的审计对象,实施红色预警并在次年予以“复审”,对主要负责人实施重点问责。
第三方监督:让制度审计走进“阳光”
虞寄达是江北区发改局工程师,他还有一个身份:区重大工程项目制度审计小组审计员。日前,他进驻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项目指挥部,开展廉政制度审计。
与他同行的,除了来自纪检、建设、财政、安监等部门的多名审计员外,还有几名来自项目所在街道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他们将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监督整个制度审计过程。
近年来,该区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大量重大工程项目陆续上马。如何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情况?该区想了个办法:从发改、财政、审计、农业、建设等职能部门中,抽调相关业务骨干组成审计组,不定期地对辖区内重大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制度审计。
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是一个大投入、大规模的项目,一旦监管不到位,很可能在项目决策、土地审批出让、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施工等环节中出现问题,诱发腐败。
江北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余成国说,加强对重大项目保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前纠正和防范工程项目中的廉政风险,是重大项目制度审计的目的。
此次制度审计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阳光”调查:先由项目负责人“自报家门、自透家底”,详细介绍工程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再由审计员结合各自业务专长,对照工程项目保廉制度及流程,仔细查阅工程项目台账,最后共同实地查看,随机抽选不特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
“项目招投标中有没有接受对方单位吃请?物资采购时有没有资金进出明细?工程进行中有没有出现过安全隐患……”制度审计人员向项目负责人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求他逐一回答,并提供相关证明。
“该项目整体情况不错,运作还是比较规范的,制度审计的各环节也都完整。”参与监督的区政协委员朱建明说,项目负责人回答这些随机问题也一样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的。
不久,经过集体讨论,审计小组下发了《制度审计反馈书》,给出了制度审计的绩效测评结果,该项目被评为“A级”,表示制度建设成效较明显,制度执行状况较好。
综合防控:让制度审计“开花结果”
江北区四年多的实践证明,制度审计已经成为一个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性工作载体,既保护了党员干部,又避免了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
前段时间,该区洪塘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钻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漏洞,违规私自将村里的1000万元拆迁补偿款借给了一家企业,并篡改了相关财务手续,向村民隐瞒了该笔借款的经过。审计小组在制度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立即责成当事人追回了外借款项,督促有关单位完善了防范措施,排除了村集体“三资”的运作风险。
至今,通过制度审计,全区向183个审计对象提出整改意见350余条,督促完善制度程序100余项,对11个单位实行了公开问责。
甬江街道包家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和安置房建设,最近,审计小组来检查,提出了几条意见建议。村民童兴海经历了好几届村“两委”班子,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制度审计,我们村里的工作更加规范透明了,有什么事都会给我们交代,我们现在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越来越放心了。”
一些机关干部也表示,过去朋友托自己帮忙,因为碍于人情,很多时候难以推辞。实施制度审计后,制度执行的刚性明显增加了很多,各环节把关更加严格了,他们再也不用左右为难了。(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叶海明)
制度审计:让廉政制度不再“休眠”
日前,江北区庄桥街道纪工委书记赵涵对一村支部书记进行了廉政责任谈话。谈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前两天制度审计小组在《制度审计反馈书》中反映,你们村在财务管理、印章管理和工程招标方面有不少问题,有些‘三资’账目比较混乱。作为村‘一把手’,你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加紧落实整改,自己更要带好头……”这是该区实行制度审计公开问责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战略,农村征地拆迁数量逐年上升,全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近23亿元。江北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杨馥源表示,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有的干部难免禁不住诱惑,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会出现挥霍浪费甚至以权谋私的情况。
另一方面,各级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可由于对制度执行重视不够、缺乏制度风险测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一些比较好的制度长时间在墙上“休眠”,没有真正“落地”。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许多都是因制度执行不到位引起的。
为此,从2007年起,江北区探索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提出“廉政制度审计”新载体,将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重点由“制度制定”转向“制度执行”,由“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防控”。
该区将近年来全区出台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工程项目保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并整理上级相关制度,汇编成册,印发给基层单位遵照实施;把辖区内经济基础好、信访问题多、村干部调整较大的村和资金量大、制度不完善、关注度高、廉政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列为重点审计对象。
审计小组进驻审计对象单位后,通过听取工作介绍、查阅台账、审核账簿、实地检查、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程序,对审计对象进行廉情综合考察,给出“A、B、C、D”四个等级的廉政风险测评得分,并进行相应预警和管理。该区还规定,凡在问卷调查中群众普遍“不满意”的,实行“A级”一票否决制,体现了对民情民意的尊重。
制度审计通不过,相关负责人将被问责。根据区《制度审计分级预警管理办法》和《制度执行公开问责办法》设置的处置预案,对绩效测评为B级的审计对象,实施蓝色预警;对绩效测评为C级的审计对象,实施黄色预警,对相关负责人实施一般问责,进行廉政责任谈话;对绩效测评为D级的审计对象,实施红色预警并在次年予以“复审”,对主要负责人实施重点问责。
第三方监督:让制度审计走进“阳光”
虞寄达是江北区发改局工程师,他还有一个身份:区重大工程项目制度审计小组审计员。日前,他进驻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项目指挥部,开展廉政制度审计。
与他同行的,除了来自纪检、建设、财政、安监等部门的多名审计员外,还有几名来自项目所在街道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他们将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监督整个制度审计过程。
近年来,该区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大量重大工程项目陆续上马。如何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情况?该区想了个办法:从发改、财政、审计、农业、建设等职能部门中,抽调相关业务骨干组成审计组,不定期地对辖区内重大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制度审计。
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是一个大投入、大规模的项目,一旦监管不到位,很可能在项目决策、土地审批出让、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施工等环节中出现问题,诱发腐败。
江北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余成国说,加强对重大项目保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前纠正和防范工程项目中的廉政风险,是重大项目制度审计的目的。
此次制度审计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阳光”调查:先由项目负责人“自报家门、自透家底”,详细介绍工程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再由审计员结合各自业务专长,对照工程项目保廉制度及流程,仔细查阅工程项目台账,最后共同实地查看,随机抽选不特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
“项目招投标中有没有接受对方单位吃请?物资采购时有没有资金进出明细?工程进行中有没有出现过安全隐患……”制度审计人员向项目负责人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求他逐一回答,并提供相关证明。
“该项目整体情况不错,运作还是比较规范的,制度审计的各环节也都完整。”参与监督的区政协委员朱建明说,项目负责人回答这些随机问题也一样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的。
不久,经过集体讨论,审计小组下发了《制度审计反馈书》,给出了制度审计的绩效测评结果,该项目被评为“A级”,表示制度建设成效较明显,制度执行状况较好。
综合防控:让制度审计“开花结果”
江北区四年多的实践证明,制度审计已经成为一个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性工作载体,既保护了党员干部,又避免了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
前段时间,该区洪塘街道某村党支部书记钻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漏洞,违规私自将村里的1000万元拆迁补偿款借给了一家企业,并篡改了相关财务手续,向村民隐瞒了该笔借款的经过。审计小组在制度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立即责成当事人追回了外借款项,督促有关单位完善了防范措施,排除了村集体“三资”的运作风险。
至今,通过制度审计,全区向183个审计对象提出整改意见350余条,督促完善制度程序100余项,对11个单位实行了公开问责。
甬江街道包家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和安置房建设,最近,审计小组来检查,提出了几条意见建议。村民童兴海经历了好几届村“两委”班子,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制度审计,我们村里的工作更加规范透明了,有什么事都会给我们交代,我们现在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越来越放心了。”
一些机关干部也表示,过去朋友托自己帮忙,因为碍于人情,很多时候难以推辞。实施制度审计后,制度执行的刚性明显增加了很多,各环节把关更加严格了,他们再也不用左右为难了。(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叶海明)
链接:专家点评
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
江北的廉政制度审计工作是创新的。把廉政制度作为一个对象,用审计的手段、技术去检验,这是一种制度优势,也是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贡献。江北区用审计的手段和技术,促进了廉政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廉政制度的执行力,加强了源头防腐的工作力度。
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
江北的廉政制度审计工作是创新的。把廉政制度作为一个对象,用审计的手段、技术去检验,这是一种制度优势,也是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贡献。江北区用审计的手段和技术,促进了廉政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廉政制度的执行力,加强了源头防腐的工作力度。
李成言(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江北区探索廉政制度审计这样一个思路,在纪检监察领域、制度建设领域,尤其是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作出了十分到位的创新和实践。廉政制度审计的操作模式带有普遍性,可以推而广之。
当前廉政制度的发展、变化还是比较快的,建议注意制度审计的连贯、连续和继承,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使其具有新意、发展得更好。
江北区探索廉政制度审计这样一个思路,在纪检监察领域、制度建设领域,尤其是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作出了十分到位的创新和实践。廉政制度审计的操作模式带有普遍性,可以推而广之。
当前廉政制度的发展、变化还是比较快的,建议注意制度审计的连贯、连续和继承,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使其具有新意、发展得更好。
毛昭晖(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江北的廉政制度审计是规范化的以预防腐败发生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是具体化的管理程序、管理措施体系,是与政府的内控机制相结合、明晰化地预防腐败的指标体系。这种模式动态化地发现、分析预防腐败机制中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防范和改进措施。
廉政制度审计,实际上是把其内涵、方法运用到廉政制度建设上来,因此,对廉政制度审计的概念应当进行准确、全面的定位,并完整地表述出来。廉政制度审计除了公开问责外,还应当考虑到基层干部的辛苦,激励机制应该跟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潜力。
江北的廉政制度审计是规范化的以预防腐败发生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是具体化的管理程序、管理措施体系,是与政府的内控机制相结合、明晰化地预防腐败的指标体系。这种模式动态化地发现、分析预防腐败机制中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防范和改进措施。
廉政制度审计,实际上是把其内涵、方法运用到廉政制度建设上来,因此,对廉政制度审计的概念应当进行准确、全面的定位,并完整地表述出来。廉政制度审计除了公开问责外,还应当考虑到基层干部的辛苦,激励机制应该跟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潜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