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50年华西村 50年勤廉路
江苏江阴:50年华西村 50年勤廉路
核心提示:1961年10月15日,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成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2010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达512亿元,人均收入8万元。探寻其奥秘,重要一条,就是具有华西特色的勤廉之路,使华西既抓好了物质文明,又提升了精神文明,为华西50年传奇发展助力护航。
50年华西村 50年勤廉路
高益东 卫建仁 杨伟兵
8月6日早晨,和往常一样,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84岁的老书记吴仁宝,起床后听完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简单吃了点面条和鸡蛋,就来到了村里的“民族宫”,为接下来的勤廉主题讲课做准备。
勤廉这一课,对华西村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生的必修课。
50年华西村,50年勤廉路。
如果要问华西村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走上金光大道的奥秘是什么,无疑,以教育为基、示范为先、制度为重、监督为盾的具有华西特色的勤廉之路,是华西50年创造发展奇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
华西的教育,既没有淡季,也没有旺季,而是几十年经常性的一贯制——
教育让“勤廉”入脑入心
走进华西村,迎面而来的是阵阵红歌声:勤劳富,爱岗敬业辛勤富;守法富,遵纪守法健康富……红歌不但唱出了华西的美好生活,还唱出了华西发展的真谛,更激励着华西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勤廉已成为华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种积极的氛围与文化。
这样的氛围和文化来源于教育。华西自建村以来,始终把勤廉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做到了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人人受教育。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在华西村,时时能听到华西村自己创作的“红歌”,句句道出了华西50年发展的精华。为了让教育形式贴近群众、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该村成立华西特色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音乐、相声等形式让勤廉意识不经意地飞入村民的心中;成立吴仁宝廉政文化馆,设立华西廉政旅游教育专线,使华西人一边富了“口袋”,一边富了“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教育更具实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出现了“公司热”,华西村一部分人的思想开始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华西村1988年及时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说:“这个公司主要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老书记一直教育我们,不能认为搞物质文明建设是‘硬指标’,搞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而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华西既抓物质文明的GDP,又要精神文明的GDP。”
上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吴仁宝编写了《华西村歌》,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弘扬六爱精神,抵制腐朽思想。当华西村富起来时,他又及时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并广泛传唱,避免“富不过三代”周期律的发生。进入新世纪,吴仁宝又提出了“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思想,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勤廉本色。
“啥叫有权?廉洁才有权。啥叫有威?懂行内行才有威。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这是华西的党员干部作出的坚定回答。
华西村始终把党员干部作为勤廉教育的重中之重。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当天晚上,华西村就把其作为勤政廉政、从严管党、文明治村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第二天又把学习教育材料发到各家各户,让村民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央精神,对照自己、提升自己。
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狠抓教育,勤政廉政的意识深深刻在了华西党员干部的心上,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家有黄金千两,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雕梁画栋万间,一人也只能睡一张床——
示范擎“勤廉”服务旗帜
在华西村,最大的勤廉典型就是老书记吴仁宝。
20世纪70年代,当华西村成为中国首富村的时候,吴仁宝就给自己定下了 “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村民住房少则450平方米多则600平方米的时候,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老楼里;当足以成为亿万富翁时,吴仁宝却将奖金全部留给村里。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先进也是一面旗帜。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华西有了吴仁宝,也就有了许许多多个吴仁宝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华西集团领导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按承包合同计算,每人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奖金,现在,大家只是象征性地领一部分,大部分留给了企业和集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全村党员干部捐给集体的奖金总额达15亿元。
杨永昌,1997年到华西投资开办私营企业,年收益每年超百万元,正当亲朋好友羡慕不已时,2002年,他却将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企业转入华西集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见到了吴仁宝老书记,感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意义。到了华西村,明白了这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杨永昌深情地说,“以前认为企业办成功了,钱挣多了,自己就成功了。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能为群众做事,让群众幸福,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从一个私营业主转变为一个心系群众的党员干部,这正是华西村这个大熔炉锤炼的结果。
几十年来,华西村把“评先进、用先进”作为华西发展的一大法宝,“勤廉先进”的评比一年都没落下,其标准是“三正三平三守三能三不倒”,即: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有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守法、守约、守信誉;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要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
50年来,华西共评选出1万多名各类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引领和带动村民一起为建设美好华西而奉献壮美人生,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华西。
以人为本,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制度筑“勤廉”固本轨道
华西村民至今不会忘记“酱油事件”。
1996年9月的一天,吴仁宝陪客人在村里南苑宾馆吃馄饨,发现酱油味道不对。原来,宾馆采购人员贪图便宜,没有按照村里的规定统一采购,而是从一个个体户那里进了假酱油。村党委对采购员进行了严肃处理,负有领导责任的吴仁宝之子、南苑宾馆总经理吴协平因管理不严、进货把关不力、作风不踏实被撤销职务,停职检查。停职检查期间,在宾馆厨房洗碗、搞卫生。
在华西,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定。
“从1961年刚建村的几万元收入,到如今的几百亿的收入,华西每年的物资采购、废品处置都很大,每年的工程也很多,进进出出的资金都是惊人的。要让党员干部在钱财面前不迷失方向,提高自身防腐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制度才是根本,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吴仁宝说。几十年来,华西村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制度建设与华西发展齐头并进,以发展促进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完善的制度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华西发展,以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
党员是华西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华西村专门出台了规定,就党员思想、学习、工作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促使党员认真办事、公正处事、廉洁经营。2009年,一位村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上出现了波动,村党委及时按照规定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和支部会议,通过谈心交流,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和帮助。
50年来,华西村有6任主办会计,没有一人是华西村书记的家人,这是华西村很早就定下的规矩。为加强对村领导的监督,同时也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监管,华西自建村起,就对主办会计的任用定下了“回避”的规定,明确党员领导干部的家人不得任此职。
上世纪80年代,华西很多经济体按照自己的规定进行物资采购,这种分散的采购不仅导致了采购价格的参差不齐,而且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华西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物资统一采购,由需求单位定期上报采购计划,集团办公室负责审核,批准后的采购计划交专门成立的华西供销公司进行统一的市场化采购。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凤英告诉笔者:“统一采购节约了大量资金,制度实行后的第一年,物资单价就大幅度下降。而且,干部远离了物资采购,可以专心投入干事创业谋发展中去。”
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不但关系到华西的发展和未来,也事关领导干部的廉洁。华西村始终按照“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来选拔考察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票决任用干部。几十年来,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达上千名,没有一人不是村民所信任的,没有一人在勤廉上犯过事。
“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
监督铸“勤廉”防控盾牌
2010年6月,华西村纪律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除了村党委以外,华西村下设的5个党总支也同时成立纪律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华西村的监督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纪监委成立前,我们华西村也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华西村的发展历史也就是监督的历史,监督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华西村原党委副书记瞿满清如是说。
2003年,华西村成立了“党、村、企总办”,该部门主要由村内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组成,负责对村里及各经济实体党员干部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受理村民的信访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不管是建村时的群众监督,还是后来的总办监督,再到如今纪监委的监督,华西村一直把党员干部和财务人员作为监督的重点,重点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展开监督。
华西定期对全村党员干部履行职责、勤政廉洁、工作作风与效率等方面进行巡查,通过走访、检查、谈话等形式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与整改、建章立制结合起来。
赌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和谐,也极易导致党员干部贪污受贿。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赌博成风,华西村及时出台了规定,加强对村民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监督:“凡举报华西村党员干部、厂长、经理有赌博行为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举报人1000元现金奖励。”并在九十年代将奖励提高到一万元。
华西村成立了由村党委委员挂帅的审计组,不定期对企业以及村干部、财务人员进行审计。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将审计结果在内部公开,做到了“管财而不贪财、管钱而不占钱”。
华西将落实村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与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洁统一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西村率先实行党务、村务、厂务“三公开”,制定了《村规民约》,从制度上规范了“三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了落实,在全村形成了一个干事、廉洁、高效、和谐的氛围。
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展望华西未来时豪情万丈:“我们将按照中央《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勤廉为民、造福于民,让大华西的群众又好又快富起来!”
高益东 卫建仁 杨伟兵
8月6日早晨,和往常一样,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84岁的老书记吴仁宝,起床后听完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简单吃了点面条和鸡蛋,就来到了村里的“民族宫”,为接下来的勤廉主题讲课做准备。
勤廉这一课,对华西村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生的必修课。
50年华西村,50年勤廉路。
如果要问华西村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走上金光大道的奥秘是什么,无疑,以教育为基、示范为先、制度为重、监督为盾的具有华西特色的勤廉之路,是华西50年创造发展奇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
华西的教育,既没有淡季,也没有旺季,而是几十年经常性的一贯制——
教育让“勤廉”入脑入心
走进华西村,迎面而来的是阵阵红歌声:勤劳富,爱岗敬业辛勤富;守法富,遵纪守法健康富……红歌不但唱出了华西的美好生活,还唱出了华西发展的真谛,更激励着华西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勤廉已成为华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种积极的氛围与文化。
这样的氛围和文化来源于教育。华西自建村以来,始终把勤廉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做到了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人人受教育。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在华西村,时时能听到华西村自己创作的“红歌”,句句道出了华西50年发展的精华。为了让教育形式贴近群众、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该村成立华西特色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音乐、相声等形式让勤廉意识不经意地飞入村民的心中;成立吴仁宝廉政文化馆,设立华西廉政旅游教育专线,使华西人一边富了“口袋”,一边富了“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教育更具实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出现了“公司热”,华西村一部分人的思想开始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华西村1988年及时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说:“这个公司主要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老书记一直教育我们,不能认为搞物质文明建设是‘硬指标’,搞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而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华西既抓物质文明的GDP,又要精神文明的GDP。”
上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吴仁宝编写了《华西村歌》,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弘扬六爱精神,抵制腐朽思想。当华西村富起来时,他又及时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并广泛传唱,避免“富不过三代”周期律的发生。进入新世纪,吴仁宝又提出了“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思想,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勤廉本色。
“啥叫有权?廉洁才有权。啥叫有威?懂行内行才有威。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这是华西的党员干部作出的坚定回答。
华西村始终把党员干部作为勤廉教育的重中之重。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当天晚上,华西村就把其作为勤政廉政、从严管党、文明治村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第二天又把学习教育材料发到各家各户,让村民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央精神,对照自己、提升自己。
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狠抓教育,勤政廉政的意识深深刻在了华西党员干部的心上,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家有黄金千两,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雕梁画栋万间,一人也只能睡一张床——
示范擎“勤廉”服务旗帜
在华西村,最大的勤廉典型就是老书记吴仁宝。
20世纪70年代,当华西村成为中国首富村的时候,吴仁宝就给自己定下了 “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村民住房少则450平方米多则600平方米的时候,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老楼里;当足以成为亿万富翁时,吴仁宝却将奖金全部留给村里。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先进也是一面旗帜。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华西有了吴仁宝,也就有了许许多多个吴仁宝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华西集团领导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按承包合同计算,每人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奖金,现在,大家只是象征性地领一部分,大部分留给了企业和集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全村党员干部捐给集体的奖金总额达15亿元。
杨永昌,1997年到华西投资开办私营企业,年收益每年超百万元,正当亲朋好友羡慕不已时,2002年,他却将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企业转入华西集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见到了吴仁宝老书记,感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意义。到了华西村,明白了这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杨永昌深情地说,“以前认为企业办成功了,钱挣多了,自己就成功了。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能为群众做事,让群众幸福,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从一个私营业主转变为一个心系群众的党员干部,这正是华西村这个大熔炉锤炼的结果。
几十年来,华西村把“评先进、用先进”作为华西发展的一大法宝,“勤廉先进”的评比一年都没落下,其标准是“三正三平三守三能三不倒”,即: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有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守法、守约、守信誉;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要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
50年来,华西共评选出1万多名各类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引领和带动村民一起为建设美好华西而奉献壮美人生,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华西。
以人为本,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制度筑“勤廉”固本轨道
华西村民至今不会忘记“酱油事件”。
1996年9月的一天,吴仁宝陪客人在村里南苑宾馆吃馄饨,发现酱油味道不对。原来,宾馆采购人员贪图便宜,没有按照村里的规定统一采购,而是从一个个体户那里进了假酱油。村党委对采购员进行了严肃处理,负有领导责任的吴仁宝之子、南苑宾馆总经理吴协平因管理不严、进货把关不力、作风不踏实被撤销职务,停职检查。停职检查期间,在宾馆厨房洗碗、搞卫生。
在华西,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定。
“从1961年刚建村的几万元收入,到如今的几百亿的收入,华西每年的物资采购、废品处置都很大,每年的工程也很多,进进出出的资金都是惊人的。要让党员干部在钱财面前不迷失方向,提高自身防腐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制度才是根本,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吴仁宝说。几十年来,华西村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制度建设与华西发展齐头并进,以发展促进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完善的制度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华西发展,以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
党员是华西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华西村专门出台了规定,就党员思想、学习、工作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促使党员认真办事、公正处事、廉洁经营。2009年,一位村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上出现了波动,村党委及时按照规定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和支部会议,通过谈心交流,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和帮助。
50年来,华西村有6任主办会计,没有一人是华西村书记的家人,这是华西村很早就定下的规矩。为加强对村领导的监督,同时也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监管,华西自建村起,就对主办会计的任用定下了“回避”的规定,明确党员领导干部的家人不得任此职。
上世纪80年代,华西很多经济体按照自己的规定进行物资采购,这种分散的采购不仅导致了采购价格的参差不齐,而且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华西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物资统一采购,由需求单位定期上报采购计划,集团办公室负责审核,批准后的采购计划交专门成立的华西供销公司进行统一的市场化采购。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凤英告诉笔者:“统一采购节约了大量资金,制度实行后的第一年,物资单价就大幅度下降。而且,干部远离了物资采购,可以专心投入干事创业谋发展中去。”
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不但关系到华西的发展和未来,也事关领导干部的廉洁。华西村始终按照“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来选拔考察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票决任用干部。几十年来,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达上千名,没有一人不是村民所信任的,没有一人在勤廉上犯过事。
“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
监督铸“勤廉”防控盾牌
2010年6月,华西村纪律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除了村党委以外,华西村下设的5个党总支也同时成立纪律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华西村的监督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纪监委成立前,我们华西村也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华西村的发展历史也就是监督的历史,监督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华西村原党委副书记瞿满清如是说。
2003年,华西村成立了“党、村、企总办”,该部门主要由村内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组成,负责对村里及各经济实体党员干部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受理村民的信访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不管是建村时的群众监督,还是后来的总办监督,再到如今纪监委的监督,华西村一直把党员干部和财务人员作为监督的重点,重点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展开监督。
华西定期对全村党员干部履行职责、勤政廉洁、工作作风与效率等方面进行巡查,通过走访、检查、谈话等形式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与整改、建章立制结合起来。
赌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和谐,也极易导致党员干部贪污受贿。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赌博成风,华西村及时出台了规定,加强对村民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监督:“凡举报华西村党员干部、厂长、经理有赌博行为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举报人1000元现金奖励。”并在九十年代将奖励提高到一万元。
华西村成立了由村党委委员挂帅的审计组,不定期对企业以及村干部、财务人员进行审计。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将审计结果在内部公开,做到了“管财而不贪财、管钱而不占钱”。
华西将落实村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与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洁统一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西村率先实行党务、村务、厂务“三公开”,制定了《村规民约》,从制度上规范了“三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了落实,在全村形成了一个干事、廉洁、高效、和谐的氛围。
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展望华西未来时豪情万丈:“我们将按照中央《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勤廉为民、造福于民,让大华西的群众又好又快富起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