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干部怎样向老百姓“交账”:山西省吕梁市干部作风建设纪实

干部怎样向老百姓“交账”:山西省吕梁市干部作风建设纪实 

  百度搜“立说立行”,得到的解释是“说了就做”。“立说立行”成为2011年山西吕梁的关键词、流行词。
  2011年作为吕梁市的“作风建设年”,在干部作风建设上做足了功课,“立说立行”有了吕梁解读。人们说2011年是吕梁干部的“交账”年。
  书记备忘录:向市委“交账”
  市委书记杜善学给吕梁作风建设定了“三部曲”。弘扬“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工作具体化”的工作理念、倡导“主要领导以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工作方式。核心要求是“立说立行”。
  《市委书记备忘录》是对市委书记交办事项的书面印制和持续跟踪督查。由市委督查室负责现场记录,在第一时间原样整理并印发。发放的主要对象是市级领导、研定办理事项的相关责任单位,形成了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的严密责任体系。市委书记备忘录成为干部抓落实的强大助力。
  在市委督查室,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摞《市委书记工作备忘录》,密集的日程安排,精准的工作事项,让人叹服。《每周落实专报》是一周落实情况小结,督办通知是对具体事项的连续跟踪。
  工作备忘录第62期(9月29日):离市区调研,安排工作25项,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落实单位和责任人,都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要求。细致到某一处过街桥、某一个公厕的清洁,某一个路段花草树木的养护……
  《每周落实情况专报》第11期(9月23日):8月13日—9月5日,市委书记杜善学安排、交办事项11件,市委督查室形成《市委书记工作备忘录》第52、53、54、55期。8月24日前,未办结事项72件。截至9月20日,办结事项14件,待审批事项10件,正在办理事项59件。已办结的有详细的办结结果,待审批的有明确的报送情况,正在办结的有具体的进展情况。凡是市委安排的工作,件件不落空。
  说了算,定了就要办。备忘录所指的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如果不主动落实,就要毫不客气地“催逼”,直到在限期内按要求完成。
  截至10月11日,共发《市委书记工作备忘录》64期,安排事项424项,办结312项,待审批10项,正在办理102项,落实率100%。
  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向群众“交账”
  3月29日,吕梁市、县两级同时开通党政一把手公开电话。公开电话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向群众“交账”,凡事能解决的务必解决,不能解决的要有合情合理的解释。
  公开电话架起了群众和市委、市政府直接沟通联系的桥梁,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截至9月30日,共接收群众来电来信61851条,办结34105件,按时办结率92%。
  3月29日,公开电话高调宣布开通时,并未获热烈反应——没有多少人相信电话能起什么作用,有人甚至不相信真的能打通。开通当天打进来22个电话,大多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开通以来,当地群众已经越来越多地把公开电话作为反映问题的首选渠道。
  为了让公开电话人人皆知,吕梁市政府发放了160万张宣传卡片,还在每村设立告示牌,把公开电话告知所有群众。从3月29日开始,关于公开电话的公告,在《吕梁日报》的报眼位置和吕梁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刊播。
  “可以打电话,可以发短信,给群众开辟一个通畅的渠道,有话尽情地说。”在这个宗旨下,吕梁书记市长公开电话设立话务中心,20名话务员三班倒24小时轮流接听,再由办理中心的20名工作人员把各种问题登记分类分送到各有关部门。
  吕梁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建立了电话受理、分解、办理、督办、回复及责任追究等制度。根据要求,对公开电话受理的投诉建议,日有日报,周有周报,专门问题有专报,及时将问题反映给各级领导,并督促处理结果,3至7天之内向群众反馈。若需延时处理,要打报告申请。
  据介绍,群众反映问题中,民生类最多,占到60%,大到耕地补偿、地质灾害、房屋拆迁,小到邻里纠纷、婆媳不和、子女不孝。其次是举报问题的,市级领导、县级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公安干警、工商管理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都有涉及。通过书记市长公开电话,老百姓找到了一个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寻求救助的最好渠道。
  在办理中心,记者随便翻到了第3号《专报》,多名群众来电反映临县教育系统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在册不在岗现象严重;私立学校学生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教师职称晋升、聘任难;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管理混乱。对此,分管副市长成锡锋在第一时间作出明确批示,市教育局、临县政府组成调查组,就公开电话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分别拿出了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目前公开电话中反映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办理中心负责人成永生介绍,他们定期对一段时间内的公开电话内容进行分析研判。根据分析,目前在群众来电中,反映县市区问题的占70%;反映的问题中有可办理价值的占70%;群众满意率70%。与去年同期相比,1-9月份,全市进京非正常上访同比下降34%。
  监督问责:向自己“交账”
  作为“作风建设年”,吕梁市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显得刚性、有力度。落实责任,首先是向自己“交账”。如果不落实责任,就会被责任落实。
  今年3月份,吕梁市开始了以整治环境卫生、街道装饰、交通秩序为内容的“三项整治”活动。活动一开始,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吕梁市“三项整治”活动工作纪律》。工作进展一天一报,形成强大的责任倒逼机制。市纪委牵头成立了70余人的专项督查和效能考评队伍,一天一督查,半月一排队。市、区督查组先后深入各类具有整治任务的责任主体现场督查,发现各类问题及时下发《整改意见通知书》。依据纪律要求,市县两级先后约谈和诫勉谈话352人次,有 211个单位受到通报批评,纪律处分6人,4名干部被停职检查,19名干部被免职。
  靠这种强有力的推动手段,吕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吕梁市纪委首创了“动态监督”的办法,来监督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全市66名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成为动态监督对象,包括县(市、区)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对这66名领导干部“日报出勤、周查在岗、月看绩效”。市纪委用不定期电话查岗的办法检查他们的工作情况,没有发现领导干部无故缺岗。各县(市、区)也据此加强了对乡镇和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在岗监督,有力地带动促进了全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吕梁市在各个领域都加大了对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的力度。今年1-8月份,全市共立案调查涉农违纪违法案件224件,查结216件,党纪、政纪处分254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人。
  以今年为起点,凡是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工作都是条分缕析,工作内容、时限、效果要求全都清晰明确,干部们时时面临着“交账”的考验。
  如此严格的作风要求,确实使相当多的干部感到了工作压力,但这种压力更使干部群众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力量,作风建设成为推进吕梁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干部创业激情空前高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吕梁的冲力进一步迸发。今年1至8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多项在全省名列前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记者 李建斌 通讯员 雒晓利)
 来源:《光明日报》